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评论:省略金庸小说扉页印章说明的遗憾

2013-03-30 15:59:00 来源: 新民晚报 
字号  

  鲍浩

  华人居处“有井水处有金庸”,金庸的武侠小说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独特景观当无疑问。

  金庸小说在内地的传播最早始于刊载在类似《今古传奇》等大开本杂志中,之后各个出版社争相刊行,版本林林总总、鱼龙混杂。但在1994年授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之前,只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书剑恩仇录》征得作者同意并签订出版合同。除上述两种版本以及2001年授权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外,其余均可谓“海盗”版本。此种文化乱象一则归因于大陆著作权法律制度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方浴火重生,而文化基因内里的原因恐怕在于社会大众对个人权利的不自觉漠视。如此心态使然,让即便是可算作大陆“善本”的北京三联书店版,在维护作品完整权方面也留有不少的遗憾:譬如删除了作者在卷首收集的与作品背景相关的图册、文物等资料;虽然保留了扉页的篆刻印文,却省略了篇幅不长的相关文字说明。

  对编者如此处理作同情之理解,或许认为这些删除无伤大雅,并不会影响小说故事的完整性,删除的也并非情节发展不可分割之一部分。殊不知作品之完整性不仅在于故事的完整,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旨思想往往需通过作品全部细节、附录和提示来展示、反复、强调或渲染。比如作曲家在乐谱上的速度提示和表情记号并不影响音乐的完整演奏,但擅自删除速度标记和表情记号是出版乐谱时不敢想象的。未经作者同意任意删改作品不仅在法理上断无依据,以人文精神视之也属于焚琴煮鹤之举。

  中国武侠小说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太史公司马迁所作《史记·游侠列传》,篆刻的渊源也起码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印信和封泥。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以说书人开篇作为楔子引出整部小说,是以此特意向中国小说的渊源之一的说部致敬;而精心为每部小说搜罗相匹配的印文也体现作者对篆刻这一独特中华文化艺术的珍视。

  《金庸作品集》共十五部小说,分三十六册,共收录三十七方印章的三十八面印文(其中《侠客行》上册附清代赵之琛所篆一方两面印文)。其中白文印二十面、朱文印十八面。除一方汉代烙马印(古代用以区分马匹的铁质官印)“灵丘骑马”外,主要系明、清至近代中国文人篆刻渐趋成熟并达臻高峰时期的佳作。其中占较多比例的是“西泠”印派名家丁敬、黄易诸人以及近代双峰并峙的两位印坛大师吴昌硕、齐白石的作品。可以视作是金庸个人编选的篆刻史简编,从中不难窥见其纯厚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审美趣味。

  法国小说家大仲马曾有言:历史是什么?历史是悬挂我小说的钩子。这些篆刻印文也是悬挂金庸小说密码的奇妙钩子,为小说增添了一道别致的风景。这些印文或交代作品年代背景,或揭示小说宏旨主题,或点拨人物性格命运,或暗合情节发展脉络,有心的读者在探究小说旨趣时容不得轻易略过。正因为如此,省略掉印章说明文字的《金庸作品集》版本也错失了向读者启蒙篆刻艺术欣赏绝佳的载体,对于欣赏金庸小说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作者:鲍文玉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