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娱评:春晚为何变成大杂烩

2013-02-25 15:22:00 来源: 羊城晚报 
字号  

  今年的央视春晚,让郭德纲替换号称“小品王”的赵本山,试图以新的面孔来吸引观众,但效果似乎也并不明显。

  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民众来说,在娱乐性的文化活动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全家共同观看“春晚”,不失为阖家团圆的方式之一。电视台表现出平常难得一见的亲民面容,对于刚刚脱离“革命化春节”的民众来说,有一种强大的亲和力。在民间传统的节庆文化和礼仪严重流失的情况下,春晚成为一个差强人意的代用品。

  事实上,无论是陈佩斯所表演的城镇小瘪三,还是赵本山所表演的乡村大忽悠,充分彰显了农耕时代小农的生活理想和快乐原则。赵老蔫的喜剧性,是中国古代传统中的“高老庄”文化梦想的现代再现。这种梦想满足了大多数普通民众的心理需求。这一农耕式的快乐与现代传播科技的结合,是电视小品这一文艺品种在春晚里大放异彩的秘密所在。

  毫无疑问,借助垄断性传媒的推行,在文化市场相对封闭,文化产品相对匮乏的几十年里,春晚曾经扮演过不可替代的节庆文化角色。但现在,它的表演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尽管它努力取悦各个方面的人群,却很少有人喝彩。尽管央视自称观众对春晚依然维持着极高的收视率和满意度,但收视率和满意率越来越低,却是人尽皆知的事。人们对于节庆和休闲娱乐文化的理解、需求,在美学趣味和文化价值上分野也越来越大。

  一体化的文化形态和娱乐形式已不复存在,标准统一的“笑阈”也早已消失。爷爷奶奶们只要马季的形象一出现,就会发笑;爸爸妈妈们则可能只为赵本山、宋丹丹而笑。而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看来,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可是,当年轻人为周星驰而哈哈大笑的时候,父母、老人只会觉得,孩子们疯疯癫癫,莫名其妙。年长者对蒋大为的矫情演唱如醉如痴,年轻人则喜欢周杰伦含糊其辞、咿里乌鲁。这样,为了大团圆的目标,春晚只能变成大杂烩。结果是,谁都不满意。作为团圆和喜庆象征的春晚,便沦落为一出特殊的娱乐节目而已,跟除夕夜这样一个重要节日所要求的文化心理分量不对称。它的存在的合理性,也就大打折扣,至少,它不再是唯一的和不可替代的。

  对于春晚的评价的分歧,反映了社会人群在文化上的细分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成员,对春晚的兴趣会完全不同,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完全不同。即使单从看电视这一方面来说,只要有足够多的电视机,有足够多的电视频道和内容选择,观众就会分流。况且,还有互联网等其他娱乐平台可供选择。此外,从过节的形式上来说,也不再只有单一的合家团圆吃年夜饭,全家围坐在一台电视机前看同一档节目的形式也在消失。

  (作者是上海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作者:蒲希茜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