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大制作音乐剧才有大回报? 三宝:很多人受误导

2013-01-29 10:11:00 来源: 楚天金报 
字号  

记者赵雯

  以前提起音乐剧,不少人会觉得它有些小众。但如今,音乐剧也开始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昨日,即将于1月31日至2月5日在武汉剧院第二轮上演的中文版《妈妈咪呀》中方制作人田元向记者独家透露:从2011年至今,前期投资高达三千万的该剧已突破一亿两千万总票房,其中武汉本土贡献了数百万票房。相比之下,不少小成本制作的国产本土原创音乐剧则连成本都收不回。

  波音747运来“百老汇”

  上周日,《妈妈咪呀》演出团队用12辆10米的专用卡车将全部的灯光舞美设备运抵武汉剧院。虽然与《猫》、《剧院魅影》和《狮子王》等音乐剧相比,《妈妈咪呀》尚属小制作,但是所有舞美道具重量达75吨,总共花费近三千万元制作费。全国巡演时,更是不惜重金租用一架大型波音747货机才全部装下。

  花费如此一大笔钱,只是为了把百老汇标准搬到中国。制作方表示,除了《妈妈咪呀》剧本很经典外,为了维护好口碑和高票房,中文版严格从每一处细节执行该剧的“国际标准”更是关键——舞美设备从澳大利亚进口,舞台幕布从英国定制,服装都出自法国名牌。

  大制作才有大回报?

  在引进音乐剧不断冲击市场的同时,低成本的国产本土原创音乐剧能收回成本的却是凤毛麟角。著名音乐人三宝是原创音乐剧最执着的践行者,他的《三毛流浪记》和《钢的琴》成本并不高,即便在保利院线这么优势的演出平台下也才收回成本。由此,很多人得出,要大制作、大投入才能收到大回报的结论。

  对此,三宝则不这么认为,“把国外比较成熟的戏,用中文版去演绎,这种做法至少让更多人去了解音乐剧,很值得推崇。但是很多人受到误导,以为只有《歌剧院幽灵》、《狮子王》那样舞美庞大的演出才是音乐剧,其实原创音乐剧的创作问题比制作问题更严峻。”田元也表示,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一部戏剧作品在市场上能否取得好成绩,还得看作品本身。

  成功搬欧美运营模式

  中文版《妈妈咪呀》确实很成功。但田元认为,除了搬来大制作,他们更是搬来了先进的运营模式,“国外音乐剧并不小众,它是大众化,偏高端,可复制的文化产品。我们做中文版最主要的是想把我们的市场做起来。”田元的团队不仅“抄”来了百老汇的剧本,也“抄”来了他们的制作经验。“百老汇的演员是每6个月就公开招募一次,我们也面向全华语地区选角,每次巡演的主角都不一样;在欧美,很多剧都会有长达一个月的免费预演,让观众提意见,我们也在上海进行了整整两周的预演。我的经验告诉自己,高品质能带好口碑,预演一定能吸引更多观众,而不是流失观众。”事实证明,这样的运营模式是成功的,同样是由他们制作的中文版《猫》去年巡演161场,票房已突破7200万元。

[作者:鲍文玉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