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翠袖乾坤:季羡林的日记

2013-01-24 15:33:00 来源: 中新网-华文报摘
字号  

  年轻网民看了国学大师季羡林青年时的日记,开心到不得了,纷纷网上留言开他玩笑,A说:“呵,呵,我也是!”B也说:“呵呵,我也是!”CDE都有认同感,认同什么呢,季老1935年24岁日记中,读书怕考,教书怕考,觉得读书着重考考考没意思,网友纷纷共鸣,都说:“我也是,我也是!”

  还有,那年小季日记中,差不多天天都打乒乓和搓牌,加以“看女子篮球赛,不是想看球,是想看大腿”,跟今日很多年轻网民的生活和心态都类似,怎不引为知己!大家倒不知道,他说考试无聊,还是3年6个学期考第一,还是95分的第一,只是已视考试为家常便饭,感到不够刺激罢了。

  促狭的网友知其一不知其二,便笑24岁的小季不羁和懒散。可是进入1936年25岁,留学德国之后,因为热爱六朝文化,开始研究印度而迷上梵文,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发誓将这门学术贡献给国家,就加倍发愤努力不懈了。

  这一年异国生活,思想感情急剧转变,24岁对《红楼梦》还没什么感觉,25岁就喜欢到不得了,认为曹雪芹的白话,把当时推广白话文的作家都给比下去;24岁时出外不想回家,25岁就怀念他讨厌过的叔父,渴望朋友来信,想起去世的母亲就哭,在异乡的落寞,今日留学海外的年轻人是不是都有同感?

  说季老晚年冷漠,可能是人到情多情转薄,亦可能是所有专于深研一门学问的学者通常给人的误解,同时每个人25岁前的感情最为丰富也是事实,季老25岁那段感情,他自己都觉得珍贵,所以出版时错了字也不主张删改。

  季老对天气特别敏感,1936年日记中,几乎天天都有详尽天气报告,可能天气不好,有助学习,那年梵文下了不少苦功,除夕回顾,也深庆对得起自己,他半世纪后的超人成就,可说就由那年立志播下种籽。

  (摘编自香港《文汇报》 文:连盈慧)

[作者:郭思远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