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85后"微博入殓师:一个逝者的微博就是一个世界

2013-01-15 04:2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字号  

  “大家好,本微博只关注微博灰暗的头像,阴气很重,关注谨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是25岁的小林发微博时,必加的一句后缀。

  因为他的微博账号“逝者如斯夫dead”有点特别,从2011年7月3日转发第一条讣告起,这个来自福建的IT男几乎每条微博,都与一名离世者有关。一年半,有802名逝者被他用文字“送行”。

  这个85后叫自己“微博版入殓师”。

  他的典型“入殓”方式是这样的:“@××,男,22岁,胃癌。导致身体暴瘦、虚弱。感叹自己如此之下还怎么去保护想保护的人。但是还是和胃癌抗争了一年,最羡慕奥运会的运动员,大口大口地在挥洒汗水后喝着功能饮料。”

  “@××,女,90后,病痛。爱好手工饰品和DIY模具,在你微博上看到了很多好玩的小人偶,咸蛋超人,电子鸡,勾起博主许多小时候的回忆。附上一幅你和姐姐一起做的咸蛋超人吧。”

  像这样由100字的生平小事组成的讣告,小林一般每天更新1~2条。看到它的网友,便会在下面点燃一根哀悼的蜡烛,送送这位素昧平生的人。

  在小林看来,一个逝者的遗物可以是满满的文字,而他通过从头到尾的阅读发现:“一个逝者的微博就是一个世界。”

  “一开始只想做个不一样的东西”

  点开“逝者如斯夫dead”的微博页面,370多条讣告工工整整地排列着,连下面的转发与评论也显得工整,转发不过百余条,评论最多不过千条。评论下几乎都是蜡烛图案,偶尔会有逝者的亲友,在下面补充一两句。

  有点压抑,又有点庄重、安详甚至温情,很难想象这是个由“85后”经营的园地。

  小林坦言,他最初的想法没那么感性,搜集离世者的信息对他而言更接近一场实验:“当时只想做个不一样的东西”。“想试试不宣传,不营销,不买粉,不不要脸,单独做个别人都没有的话题,能做到什么程度。”

  这个平时“吃饭都不喜欢在微博上晒照片”的人,把话题圈定于他人的离世,是因为2011年7月正好遇到了原凤凰网副总编辑吴征去世。于是灵光一显,他用“逝者如斯夫dead”发出了第一条微博:“@吴征-原凤凰网副总编辑、现百事通运营官,昨天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39岁。”

  这条简单讣告只获得了2次转发,4条评论。而一心想着“做产品”的小林想法更简单:“接下来,从哪儿去找新的信息呢?”

  小林一开始看待这个账号的眼光是“技术化”的。讣告内容往往只有一句话:交代逝者的账号、身份、岁数和死因。为了拓展信息源,他甚至得在每条讣告后加上:“欢迎大家@我亡者信息”。

  直到两个陌生人的离世,让小林开始在“逝者如斯夫dead”上倾注个人情感。

  一个是刚刚考上大学、却被诊断出恶性肿瘤的女孩“林若海蓝”。临终前她用17条微博,向世界一一道别,并说服家人捐出了自己唯一健康的心脏:“从小就叛逆,别的孩子在妈妈怀里撒娇时,我却梦想有一天能背上行囊去流浪……现在是没有可能了。自己的梦想不可能实现了,那让还健康的心脏跳动在那些有梦想的人胸腔里吧。我的生命也得以延续。知道家人同意我的决定一定万分地艰难……可终究他们是善良的人。”

  看到这里,小林形容自己“第一次对着电脑大哭”。

  “真的没想到,在临死前,人类还能这么温暖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于是在介绍了逝者基本信息后,小林为她认认真真地加上了入殓词,“你微博的文字仍感染着大家,我们会像你说的‘世界还有那么多需要温暖的人,等着别人去温暖’。”

  第二个是一位1981年出生的长春网友,在去年2月中旬,他用近乎绝望的语气不断重复着同一条求救信息:“我叫××,我是一个‘80后’。从小到大身体就有小毛病,因为家里困难,今晚又被医院诊断出得了急性肺炎,而且很严重。医生说,再等两天就治不了了,要我明天就住院。但是治疗费得3万元,希望有好心人能帮帮我。此信息绝对是真,着急、着急、着急。跪求。”

  最终,他没有筹到3万元,抱憾离世。

  小林后来关注到了这位不幸的网友,给他的入殓词是这样写的:“@××,终年25岁,急性肺炎。这是一位在微博上很孤独的网友,他从2月10日凌晨起,绝望地发出十数条微博求助。无奈到去世为止,也只有最高为2的转发量。我点了关注,成了他的第26位粉丝。”

  后来,这个微博的风格变了,一点点变得柔和。

  因公殉职的22岁消防战士,在漂流中遇难的富翁,风华正茂却遭遇车祸的女模特,罹患癌症的金毛犬饲养员,过劳死的80后“金领”会计师,年仅两岁的赤峰女童小希望……一年半以来,小林用微博文字为形形色色的逝者“入过殓”。

  有人好奇他选择“入殓”的标准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没有标准,我是按照关注顺序来的。”

  从一开始,小林关注的离世者信息就来自这个账号的粉丝。“有人把自己知道的离世者账号@我,我就根据一套‘鉴定流程’来核实用户是否死亡。”他告诉记者,这套流程与医学无关,全凭对逝者微博信息的浏览,“一个离世者的账号有几个基本特征:首先是他(她)的微博停止了更新,其次是往往会有亲友在其上留言、悼念。如果这些全符合,我就‘关注’这个账号,持续观察半个月以上,如果还是没有更新,有99%的概率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可以宣告死亡。”

  “宣告死亡”后,小林会把这位逝者的微博看一遍,从头到尾,再落笔“入殓”。

  经常有人问他:“写这个微博有什么意义?能让人学到什么?”这个年轻人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因为一开始就没抱着这样的目的。”

  无论在哪里,死亡都是有尊严的、平等的

  因为这个账号,“死亡对你意味着什么”竟成了还没“奔三”的小林最常被问到的问题。

  由于目睹过各种死因,“家里有人信佛,但自己不信”的小林,答案带着同龄人少有的冷静:“生命是一种很普通的存在,随时都会被人拿走。对全球60多亿人,一个人的死亡,有时并不是件特别隆重的事情。”

  小林告诉记者,在这个账号下,很多“90后”网友接纳“死亡”的程度,有时超乎他的想象。“尤其是‘95后’,他们总能用一些诙谐的语言来调侃和接受死亡,比如有的开始向我‘预定位置’。”他说,也有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向他虚报死讯。

  “但无论在哪里,死亡都应该是有尊严的,即使是在微博——一个娱乐至上的地方。”小林始终记得,一次,一个离世者的微博账号忽然关注了他,他立刻发文说:“哇,这个人也居然关注了我,诡异……”结果,其粉丝数直线下降。“后来得知,这是逝者的朋友在拿该号上线。但这件事后,我想我摸到了一条底线。”

  也有逝者的亲友不希望该账号被打扰,要求小林删除“入殓”信息,小林的原则是乖乖照办,“我不想消费死者。”

  小林曾为不少名人“入过殓”,比如知名“80后”漫画家熊顿、捐出器官的小希望、知名女演员白静,但小林认为,无论影响力大小,死亡面前,人人平等。“死亡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在于你知道去世的人多少东西。”

  于是,在“逝者如斯夫dead”里,哪怕再不起眼的逝者微博,都先被小林平等地阅读,然后勾勒出一个“只属于他(她)”的样子:

  于是人们知道,一个因食物中毒去世的女孩,“1个月前刚过18岁生日,前段时间捡了只受伤的小鸟,还曾幻想过未来的家庭”;一个因癌症去世的50岁妈妈,却能“很潮”,微博用得很熟练,经常转发年轻人会关注的笑话;一个因车祸脑死亡的17岁少女,由于“立志做白衣天使”,最后以护士的形象离开人间,并“托梦给爸妈捐献了遗体”;一个因浮潜而意外丧生的妙龄少女,出事前一晚曾“幸福地听着雨声睡觉”;一个因心脏病去世的男篮运动员,曾“对未来充满了霸气的希望”,“只想好好打篮球,一场场地拿下,吃火锅”,曾对着月亮,拍出过一张美丽的相片。

  经常有人问他,你觉得短短100个字,能将一位陌生人的生平描述准确吗?小林的回答是:“肯定不能。”

  但这时,多数逝者的亲友不会纠正说“不准、不对”,而会选择在讣告后一起回忆,并谢谢这个账号像日本电影《入殓师》里的男主角小林大悟一样,在最后时刻,“温柔对待”自己在意的人。

  有人以为他自称小林,就是取自《入殓师》里的小林大悟之意。他说:“我只记得自己看过这部电影。主角名叫什么真忘了,原来他也有小林二字。小林是我的真姓。”

  这个坚持只接受文字采访、不愿透露全名、不愿“出名”的“85后”自称,他有一个习惯:“即使我现在略火了,仍然保持着一个习惯,就是每写完一条微博,都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在所写的逝者账号下面,回复一次。”

  就在几天前,这个账号中被沿用了很久的死神镰刀头像,被《入殓师》里的一幅画面取代。

  “之前用的死神头像,早期的语言,包括资料生日无意中写成4月4日(清明),都是为了做成一种独特的创意,引起别人的注意。”小林在新一条微博中写道,“写了三百多条微博,发现能让自己继续下去的,是阅读每个故事的温暖和感动。”

  入殓师在天地之间安然地拉着提琴,是他心中“一幅非常好看的画面”。王梦婕

[作者:吉翔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