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台湾维新基金会董事长谢长廷夫妇首次返回祖籍地福建漳州市东山县铜钵村,与宗亲交谈。张丽君 摄
中新网北京12月21日电(郭思远) 回顾2012年,两岸关系可谓逐步往“深水区”探路。知名涉台学者、中国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长朱卫东日前对中新网记者分析说,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由开创期进入巩固深化期,这将是一个对两岸信心、耐心和智慧带来更大挑战的全新阶段。
两岸人员往来:民进党指标人物大陆探路
2012年是两岸开启民间交流25周年。两岸双向交流规模从1987年4万多人次增至2011年710万人次。2012年,第二批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旅游试点城市开放,前11月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总人数已超过180万人次,同比增长60.6%。
在两岸人来人往过程中,今年民进党知名人物轮番“登陆”尤其引人关注。
3月,民进党发言人罗致政以学者身份出席大陆学术会议;8月,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洪奇昌率团参加社科院台研所邀访行程,民进党智库副执行长萧美琴参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研讨会;“台湾智库”董事长林佳龙以个人身份出席在上海举办的亚太区域发展暨城市治理论坛。
10月,更有民进党指标人物谢长廷以私人身份访问大陆,先后会晤国台办主任王毅、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国务委员戴秉国。他在返台前表态称:“这是互信、互赖的一小步。”
媒体评论说,谢此行可说明,只要双方皆有诚意,大陆和台湾绿营不是没有互动交流的途径和办法,并认为其“登陆”引发的蝴蝶效应必会“发酵”。
然而,受“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影响,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未有实质根本调整。该党主席苏贞昌在“独派”压力下通过设立“中国事务委员会”,未如外界预期展示两岸政策“大动作”。
知名涉台专家、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对中新网记者表示:“目前,民共之间搭建平台还谈不上,但是交流毕竟开始了,并且内容上还需要深入,在面上还应该扩大点。”
两岸经济合作:合作的深化刚刚开始
2012年,“后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时代”的两岸经济合作议题逐步迈入“深水区”,一方面,经济问题的解决需要政治领域的“配合”,另一方面,两岸经济议题的商谈也需要克服更大障碍。
7月份,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显示出与往届的明显不同,有台媒说,过去七届都是以经贸为主轴,这次不仅增加文化议题,更重要的是将两岸和平发展作为最主要议题来讨论。
台媒解读称,由于这是两岸首次将政治性议题纳入议程,因此可视为自2008年5月两岸关系好转以来的重大突破。此一发展象征着两岸将来的对话与协商将超越经济,朝“深水区”的政治议题航行。
时隔一个月,两岸两会领导人第八次会谈签署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及两岸海关合作协议。前一个协议尤为台湾岛内关注,由于谈判时程超出台湾舆论预期,一度被视为“深水区”的棘手难题之一,但最终得以“兑现”。
刘震涛表示,“如果从经贸这条主线来看,签署‘投保协议’(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是非常重大的一件事情。因为这件事情已经拖了两年,这是台胞最关心的问题,也是陆资进岛的重要法律保障,这可以增强双方投资的信心,在深化两岸关系上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两岸经合框架后续协议商谈,受到外界关注。刘震涛认为,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还刚刚开始,比如服务贸易合作还没签,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刚刚建立,ECFA的货物贸易商谈离谈完还有相当距离。
国台办发言人杨毅11月28日透露,两岸在今年初已就服务贸易协议的商谈进程达成共识,并且一直积极努力推动,已在多方面取得成果,不存在外界猜测的“放缓”状况。双方正加紧沟通,争取在年底前尽快完成商谈,交由两岸两会适时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