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外资风机制造商在华市场萎靡 或掀起大撤离浪潮

2012-10-18 15:16:00 来源: 中国电力报 
字号  

  或将掀起大撤离浪潮

  “在诸多问题的冲击下,企业面临发展速度下降、毛利率收缩、净利润纷纷下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外资风机制造商的境况要更为尴尬,市场设备价格下跌,外资要考虑品牌、利润、供应商运输成本等因素而不愿降价。”段嘉宣分析认为,售后服务响应速度慢以及产品不能适应中国本土国情、不能跟上中国风电市场迅速变化的步伐,促使外资风机制造商纷纷撤离中国市场。

  为降低风电投资成本,推动本土风机制造业的发展,国家要求风电特许权项目设施的国产化率必须达到70%。而该政策在促成2008年我国本土风电设备累计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外资企业上功不可没。中国风电市场也自有其一整套运营体系,很多外资并不适应,有些水土不服。如果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的市场,相比苦苦坚守,撤退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诸多的因素已给外资风机制造商的发展带来不利,一些外资风机制造商选择和国内风机制造商合作,还有一些选择“逃离”,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逃离?在段嘉宣看来,一方面,是风电行业整体情况不好,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与国内制造企业相比,外资企业没有优势可言,其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并且机型不能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因此,其在中国市场的订单和新增装机不断下降,业务量下降导致企业连续亏损。

  事实上,随着国内风机制造企业技术不断创新,设备质量不断提升,目前与本土风电制造商相比,外资已没有太大优势,又有服务跟不上这一硬伤,况且其售价一直都跟本土企业有较大差距,成本也一直没能完全降下来。

  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莫过于亚洲最大的风机制造商苏司兰退出中国市场。不久前,印度风电集团苏司兰将其在中国的风机制造子公司——苏司兰能源(天津)有限公司转让给了中国电力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转让费约6000万美元,双方已经签约。苏司兰集团公司主席图希尔·坦提将之称为 “针对中国市场,我们正重新制定战略”。

  事实上,其中国战略的大规模调整很早就已经开始了。2011年9月,以“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为由,苏司兰在中国的另一家风机子公司——德国瑞能公司宣布退出中国市场,并关闭了其在内蒙古包头的瑞能北方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想撤出中国风机市场的并非苏司兰一家公司。恩德公司早在1995年进入中国风能市场,并于1998年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生产600千瓦的风机,但这家德国风机制造商也难逃节节败退的命运。

  根据风能协会的统计,2008年,该公司在中国的新增装机容量为144兆瓦,占当年新增总装机的2.31%;2009年,新增111兆瓦,市场份额下滑至0.8%;而到了2011年,其在中国的新增装机仅为49.5兆瓦,还不到排名第一的金风科技的1/72,且连续两年新增装机都未能进入前20名。

  尽管尚未得到证实,但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订单不理想,苦苦支撑的恩德也一直都在裁员减压。近日,记者致电一些外资风机制造商的相关人员,不是电话打不通,就是电话打通后得知其已离开公司。

  尽管继续稳固其全球市场第一的位置,但在风电行业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来自风车之国丹麦的维斯塔斯也深陷财务危机,而这也引发了种种收购传闻。

  歌美飒的新签订单也是越来越少,与其他外资风电制造商一样,其市场前景也不是很乐观。其公司首席执行官坦言,下滑主要来自于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

  而由于上半年市场的糟糕表现,下半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随着中国风电向稳步发展过渡,市场竞争向理性回归,产品技术、性能、质量等核心价值将再次受到市场重视,外资制造商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但外资制造商如果再不转型或采取其他措施及时调整策略,在当前全球经济继续下行、中国风电设备产能过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在中国就只能走麦城。

[作者:史建磊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