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电影《白鹿原》上映,旋即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孰料知名编剧芦苇炮轰该片导演王全安,还抖出自己辛辛苦苦写出的剧本,被后者“掉包”的一段轶事。一时间,编剧跟导演、制片公司的矛盾再次浮出水面。
近年来,有关编剧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新闻,时有所闻,在影视产业链中,编剧似乎每每沦为弱势一方。与电视编剧相比,目前,电影编剧的处境可能更加糟糕。本报记者专访了多位知名编剧,几乎每个人都满腹怨气,自言都有上当受骗的经历。在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作为影视生产的重要一环,编剧何以变成了弱势群体?
署名被侵犯,原作改得面目全非
在早年的中国电影银幕上,编剧都是在开片字幕中率先出现,其后才是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编剧绝对占有主导位置。然而,近年来,编剧署名位置已发生很大改变,基本排在制片人、主演等之后。在电影海报上,编剧的署名更被边缘化了。最近上映的古装片《铜雀台》编剧汪海林发现,自己的名字位于海报的角落,不仔细看压根儿看不见。相比之下,导演的署名越来越突出,“某某导演作品”的字样跃然在银幕和海报的显著位置。
此外,目前有很多电影,编剧署名时都会出现几个人并列的情形,而真正的编剧只有一位,其他署名都是导演或者制片人。“有的导演参与写剧本,署名编剧没问题。但有的导演只是改了几百字,或者跟编剧讨论了一下想法,署名编剧就很不厚道。”知名编剧张海帆说,这类导演就是想多占坑,文字、影像的名利全都占着。这还不算,有的编剧甚至连署名的机会都被导演剥夺了。“我写过一个电影剧本,结果,影片只有导演的署名,还拿了奖,恶心死我了!”编剧余飞愤愤地说。
编剧苏健打了一个比方,“影视如建楼,出品人相当于楼主,制片人相当于承建方,编剧是建筑设计师,导演是包工头。现在的情况是,包工头不甘心只当包工头,还想署名为建筑设计师。” 事实上,如今大多数在编剧名字前面加上导演名字的,基本都是烂片。“有好多大导演,不署编剧名字时,还拍过好片,一旦惦记署名编剧,就基本完蛋了。”编剧全勇先感慨,大家都把自己的本分事儿干好不是挺好吗?
除了署名权常被侵犯,编剧创作的剧本也经常被导演改得面目全非。“常听导演抱怨没有好剧本,但编剧写了剧本,有多少导演按这个剧本去拍?在这个行业里恐怕连5%都不到。”余飞抱怨,很多导演并不真正需要编剧的才智,只是想利用编剧为自己服务。比如《赤壁》,就曾把国内一线编剧用了个遍,芦苇、邹静之都参与过编剧,但剧本都以不符合导演吴宇森的想法为名被否决,最后,吴宇森还是采用了自己写的本子。
张海帆的小说《大魔术师》卖给导演尔冬升,最后拍成了电影,但今年影片上映后,张海帆很不满意:“尔冬升以前电影走的是现实主义路子,跟我的风格一样,我很信任他。没想到他改得太多,把一部正剧改成了闹剧。我挺后悔卖给他的!”据他介绍,国内很多影片为了商业目的,经常额外加一些激情戏,编剧直到看了片子才知道剧本给偷偷改了。
在国内电影圈,导演几乎是绝对核心。余飞说,像芦苇这样重量级的编剧,可能还有些话语权,但在大部分电影项目里,说得难听点,编剧的作用其实比一个打字员好不了多少。编剧的存在就是为了完成导演的想法,一点说话的权利都没有。苏健说,片子拍好了,功劳都是导演的;片子没拍好,大家骂编剧剧本太烂。
导演中心制下编剧被牵着走
在国内,电影被认为是导演的艺术,实行导演中心制。在此不成文的行业规则下,编剧几乎被导演牵着鼻子走。“上世纪80年代,国有电影制片厂的编剧地位很高。后来,为了改变僵化的计划体制,增加艺术创作的自由度,导演的权力得到扩大。”汪海林说,这本来是一种进步,但后来矫枉过正,导演的权力在电影创作中变得一枝独大。
现在,电影圈内流行的生产模式是,制片人或投资方先找导演,导演有了自己的想法,再找编剧写本子。这跟电视剧的生产模式不一样,电视剧一般是投资人先找编剧,剧本写得差不多了再找导演。“电影圈这种做法导致制片人受制于导演,一切成败依赖于导演,实际上是导演中心制的体现。”汪海林指出,导演主抓整个电影项目,肯定会干涉编剧创作,在这种情况下,编剧很难发挥自己真实的水平。
“《三枪拍案惊奇》就是导演要求编剧这么写的。导演太自我膨胀,硬要插手编剧创作。”汪海林说,实际上,很多导演一旦有了点名气就会越来越膨胀,把整部电影都看成是导演一个人的,对编剧极不尊重。
在汪海林看来,香港的麦兆辉、庄文强是导演与编剧优质组合的典范,两人长期合作,彼此互补,利益分配上也完全平等。但在内地电影圈,导演、编剧之间经常是一次性合作,一锤子买卖,很难形成长期合作关系,能维持五到十年的极为少见。
应当承认,导演中心制有其合理性,导演对剧作的二次处理也在其艺术职责的范畴之内。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国内导演常常不仅担任导演工作,还亲自出任制片人,或者让自己的亲戚特别是老婆担任制片人。《白鹿原》导演王全安就身兼制片人,掌控着剧组财务支出。陈凯歌、陈红更是著名的导演、制片人夫妻档,把控着整个电影项目。“导演能力很强,还勉强可以这么干,但仍会在剧组形成一个小‘朝廷’,没有人能对导演进行制衡。”余飞嘲笑说,目前内地的电影生产环境显然对导演有利、对编剧不利。
忽悠写剧本,遭遇“霸王条款”
在与制片人、制片公司打交道时,编剧也屡有上当的经历。“现在,能拉到钱就能当制片人。”苏健感叹。然而,制片人要想拉到资金,手头一定要有项目,这就需要编剧,这时,制片人会非常热情地一口一声“老师”,请编剧喝茶吃饭,显得格外客气。而一旦剧本写好,交给制片人或制片公司,马上就不再有人理睬编剧了。
“在拉到资金前,制片人一般不愿意跟编剧签合同,直到影片开拍之后才会跟你商量。”苏健说,“有良心的制片人还会遵守当初的承诺,把稿酬付给编剧;没良心的制片人就会说你的本子不行,另外找人,把你晾到一边去了。更可恼的是,你的创意可能就被剽窃了,我的剧本就被剽窃过。”他还透露,自己很多编剧朋友,跟制片人、制片公司打交道时,都有过创意故事被后者剽窃的经历。“我现在写完一个剧本,都要先去备案、版权注册之后,才敢拿出去给人看。”
最让编剧们气愤的是,制片公司往往会有“改到制片方满意为止”的霸王条款,编剧们表示,这一条款相当主观,没有任何客观的参照标准,基本上就是片方说了算,而且往往成为他们拖欠稿费的一个借口。
由于近年来电影产业炙手可热,很多行业外的资金也大量涌入,有些房地产商、煤老板都热衷于影视投资,成了制片人。“很多制片公司老板除了有钱,根本不懂艺术创作,但他们觉得自己有水平,经常对剧本提出各种问题,叫编剧改上七八遍,编剧都快改吐了!”张海帆透露,本来一个挺不错的本子,这么一折腾,连编剧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说起来,剧本是一剧之本,但实际上编剧连一个二线演员的报酬都拿不到。汪海林更认为,电影、电视剧是以剧本为中心的,应该把最大的稿酬份额给编剧,这符合影视剧的创作规律。然而,在上亿元投资的电影里,电影编剧却连投资的零头都拿不到。一般一个电影剧本的稿费也就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之间,最大牌的编剧也就一二百万元。
写电影剧本不如写电视剧划算
“以芦苇老师的才情、执着、认真与情怀,尚且遭遇如此待遇。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写电影剧本?”余飞说,《霸王别姬》、《活着》获了国际大奖,导演、演员都有好处,只有编剧什么好处都没得到。知名编剧王兴东也埋怨,自己编剧的《建国大业》拿了奖项,却似乎跟他毫无关系。相比之下,电视剧编剧的处境要好得多。
在编剧们看来,写一部电影剧本拿几十万,往往要耗费很多精力,而写一集电视剧也能拿到十几万,且电视剧写起来轻松得多。“电视剧导演一般很少改本子,因为几十集的篇幅,改一处就牵动全身,会非常麻烦。”余飞说,电视剧已经被业内承认是编剧的艺术,自己认识很多中青年电影编剧,都改行去写电视剧了。
“不是我们不愿意写电影剧本,而是每一次触电,几乎都给编剧留下心理创伤。”苏健无奈地说,自己最近完成了三个电影剧本,不打算再交给导演,而是计划明年自己当导演。“你千辛万苦写了几十万字,被人拍成一部大烂片,你有成就感吗?还不如自己做导演,或能保证剧本的完整性。”他认为,电影圈对编剧的伤害、打击,已经影响到整个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每年拍出来的数百部影片,剧情过关的好影片没有几部。
王兴东认为,剧本是电影产业的立足之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国电影出现的一系列乱象:题材跟风,反复翻拍,内容拼凑、复制抄袭,原创疲软、好剧本荒,正是近20年来轻视编剧、蔑视原创结出的苦果。
编剧和制片人队伍良莠不齐
提及编剧与导演的合作,曾在一起合作过“农村三部曲”和“抗战三部曲”的导演肖风和编剧程晓玲堪称凤毛麟角。“电影是导演的艺术,如果导演和编剧在创作观念上比较一致,就没有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在创作观念上是一致的,她的剧本拿出来,我会说一些看法,但不会有损她的尊严。”肖风说,自己在影片中特别署名“程晓玲编剧作品”,彼此没有名利上的冲突。
肖风解释,导演带着上百人的剧组,现场不可能百分之百按照剧本来拍,有时可能会跟剧本产生差距。“而且,导演现场即兴创作,也会改动剧本;现场条件不具备时,导演做一些调整,也很正常,不可能完全根据剧本来拍。”他说,这些就需要编剧理解。至于署名问题,他认为,可能有些导演太计较名利了,其实导演没必要跟编剧争名声,因为电影就是导演拍的作品。
还有导演认为,大多数编剧写不出及格的剧本,怨不得导演改动。“电影剧本中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不少人真不知道。那些动辄抱怨自己在剧本中写镜头用法被导演批评的,常常质询不写这个写什么,这种人以重新进修为妙。”导演赵宁宇认为,国内有一半以上的编剧、导演写不出合格的剧本。导演何平则认为,与其空谈编剧的处境,不如实实在在为编剧和故事创作人创造机会。他建议,国内制片公司应效仿好莱坞,出资大量收购创意故事版权,给大量年轻编剧提供机会,作者可以保留编剧权,或者保留故事创意署名权。
对于编剧时常遭到的不公待遇,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秘书长王凤麟认为,目前编剧队伍庞杂,地位确实有待提高。他还介绍,眼下国内制片人队伍也很杂乱,成熟的制片人很少,不懂得尊重行规。“制片人跟编剧产生矛盾,在艺术见解上可以讨论,但克扣酬金肯定是没有道理的。”
王凤麟感慨,国内电影生产尚未形成一个有效而公平合理的机制,而好莱坞各大制片公司,制片人负责整个电影项目,找人负责不同阶段的工作,编剧写剧本,导演拍摄,剪辑剪片子。“国外实行的是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相当于厂长,导演和编剧都只是雇员,都要体现制片人的意志。”他表示,相比之下,国内制片人什么来路都有,很多人驾驭不了电影项目,变成了导演的傀儡,实际上是不合格的制片人。
“目前国内大部分剧组以导演为中心,导演把自己的位子看得很高,话语权太大。”影评人兼制片人曾念群说,编剧地位过于弱势,恰恰是中国电影工业太不专业所暴露的一个弊病。“电影工业需要商业片支撑,商业片需要成熟的生产模式,导演、编剧、演员等各司其责,谁也没有太多的特权。”他说,“在电影工业发达的地方,导演只负责把剧本变成画面,在编剧方面,会有专门的剧本策划部门打磨好剧本,一旦剧本定下来,不可能随便改动。”
记者观察
建立行业规范
才是王道
前几年,好莱坞编剧大罢工,最终以编剧维权胜利结束。在国内,有些编剧也效仿维权,最后却不了了之。这两年来,电视剧编剧的处境确实有所改善,集体发声,业界地位有所提升。相比之下,电影编剧的权益仍然难有保障。当大多数编剧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或者多少都有被欺诈的经历时,也就间接折射出这个行业的混乱程度。电影编剧要想得到应有的地位,必须建立合乎产业发展规律的行业规范。
在编剧被愚弄的诸多事例中,经常是所签合同不规范,导致被制片人或公司钻了空子。目前,编剧大多是单打独斗,没有自己的经纪人,也没有负责维权的行业组织,在跟合作方谈判时,很容易吃哑巴亏。毕竟,他们不是律师,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尽快建立合理的编剧经纪人制度,由专业经纪人出面洽谈合作,可能就会使编剧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比如国内演员就较早地实行了明星经纪人制度,在维护演员权益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猛的当下,编剧也应该借鉴演员经纪人制度的经验。
在当前市场大环境下,编剧被排除在整个产业链之外,基本上等同于一个码字工,行业所有利润都跟编剧没有什么关系。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有违电影产业发展的市场规律。提供原创剧本的创作者,却被排斥在产业收益分配之外,又怎么可能调动起编剧的积极性?比如好莱坞,编剧除了稿酬,还可以分享电影版权带来的一系列收益。在国内,编剧除了拿稿酬,基本没有任何版权收益。尤其是中下层编剧,只有被投资方盘剥的份儿。作为电影产业中一个很重要的工种,其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对整个产业发展是不会有好处的。
中国电影现在不缺资金,也不缺技术支持。国产片完全可以聘请国外特效团队参与制作,也可以聘请豪华明星阵容参演。比如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就请了好莱坞特效团队和国际影星加盟,但影片仍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不能不说跟剧本很有关系。有了一个好剧本,导演才有了进行二次创作的基础,演员才有了可以表演的角色。如果国内电影人仅仅重视特效技术、明星阵容,却轻视编剧的作用,那么,这几年因包装华丽、内容贫血而饱受诟病的古装大片,已经给出了惨痛的教训。
跟美国编剧拥有的工会组织相比,国内编剧的行业协会组织也存在很多不足,很少出面帮助个体编剧维护正当权益。当前,国内电影产业尚未真正建立行业规范,而随着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各大公司间的洗牌,那些投机色彩较浓的制片公司势必被逐渐淘汰,并向更专业、更规范的方向迈进。这时,电影编剧协会也需改进自己的工作,积极发挥协会作用。也许,只有整个行业规范了,编剧才不至于诉苦不迭。
记者 周南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