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企业家苏永友热心弘扬中华文化:周行不殆逸兴遄飞

2012-10-17 10:38:00 来源: 炎黄世界 
字号  

   冠和集团总裁苏永友先生如此热心弘扬中华文化,殚精竭虑,兀兀穷年,锲而不舍,有人说他不务正业。其实他是不愿 “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弘扬中华文化才是他的工作重心。

  苏先生一向咬定目标,自强不息。为了搜求文物,他奔走四方,“升天入地求之遍”,积累达15000多件,即使每日一件,也非40多年不为功。而每件文物的取得,且不计花费财力,其间鉴别分析,讨价还价,长途运输,修补加工,贮藏维护,又耗去多少精力、心血,实在难以计算。

  对此,他为何乐此不疲?苏先生对笔者说,首先是受家庭爱国传统的影响,中国在近代、现代饱受帝国列强欺凌,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自信,中华有5000多年文化,可藉此激励国人;加以文物流散民间,日益消失,也有急迫感,他深知多收罗一件文物,即为国家多保存一份元气,因此不辞劳碌,到处奔波,周行不殆,不休不止。

  苏先生一向好学覃思,抉幽探微。他认为,透过每件文物,都可追寻丰富的历史讯息,古代榻椅的演变,反映人们坐姿的变化,不同器具可以窥探人们生活起居的变异。他特意收藏不少上世纪20至30年代的月份牌美女宣传画。其实这是当时的商品如双妹唛花露水、阴丹士林布匹、骆驼牌、美丽牌香烟等的广告,当时厂家如此凸出广告意识,反映民族资本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挣扎求存的艰苦处境。文字记述的历史,还要有实物印证。因而每获一物,他都探究其中承载的历史讯息,每有所得,辄欣然色喜,逸兴遄飞。

  苏先生一向不怕困难,勇于进取。为了拥有文物,保存文物,他不辞艰险,务求必得。笔者曾惊异于三个孔雀雕件体积庞大,以此询问苏先生是否遭遇极大的困难,他说事实确实如此。当时获得粤北深山中此三颗荔枝根系连理的消息,他便到了现场,把树根挖出后,要专门开辟一条便道,把它搬出山,然后运到福建延请知名艺人加工精制,运回来时,还要拆开房舍墙壁,才能搬入,煞费苦心。他的藏品种类繁多,类别不同,收集时个中艰苦,实不足为外人道,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没有细致精微的耐心,是难以承担的。

  苏先生一向不辞劳苦,亲力亲为。他对笔者说,做事没有不劳而获的,只有亲自耕耘才能成功,还要尽量把事情办好。因此,他说:“我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尽心尽力,即使做得不够好,我还可自慰说,我已问心无愧了。”

  举例来说,冠和博物馆文物的摆放也是苏先生亲自设计的,床榻、衣柜、条案、桌椅、妆台,如何陈列,务求复原明清时代的厅堂起居生活场景。在他的设计下,展览厅打破平铺直叙的陈列方式,以S形曲折迂回的参观路线,增添现代人的欣赏趣味。

  苏先生一向胸怀开阔,辩证处事。对待流失海外的文物,苏先生深感痛心,对国家来说,毕竟是重大的损失。但他又看到事物的另一面,认为外流文物获得各国博物馆、图书馆认真的保护与整理,公之于众,增加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增加对中国的了解,而且培育了一代代、一批批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专家,也可说是好事。中国国学大师季羡林早年在德国留学,并在德淹留,历时十载,大学期间他师从瓦德史米特和西克,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刺伯文等,其中巴利文、吐火罗文等,不少典籍是自中国流出的,季羡林的学习既有德国教授辅导,也有中国流失典籍之功,其实季羡林之师,亦拜这些典籍之赐,可见典籍的流失亦有有利的一面,文化事务已没有国界。

  苏先生一向高瞻远瞩,寄望未来。他筹备惠州冠和博物馆进行扩建,以便将收藏于北京、安徽、东莞等地的馆藏精品迁于惠州,使金山龙庭成为惠州学术文化的集中地,为惠州市的文化旅游建设锦上添花。

  他敏锐地看到属于安徽安庆的黄梅戏,受到台湾以至海外华人的关注,因而大力支持以黄梅戏为媒,建设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议将黄梅戏办成文化产业,提出涉及多方面的工作,由此可见他的理想是远大的。

  近年苏先生还致力媒体事业,兴办富有前景的网站,广泛向海内外发稿,向世界说明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使世界更容易接受中国,增强祖国的软实力。这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他还怀抱更其宏大的发展计划。著名学者李慎之有言:“地理的全球化始于哥伦布的航行,科学的全球化始于牛顿的力学,思想的全球化始于法国大革命,经济的全球化始于资本主义,信息的全球化始于电脑网络。”苏先生是深知信息全球化的重大意义的。

  世上有苏先生这样财力的人不少,但有苏先生这样的思想境界,乐意兴办这些事业的人不多。

  苏永友先生的内心世界是丰满的、充实的。(文:张宝锵)

[作者:杨凯淇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