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是秋后艳,月是故乡明。前者似有道理,但后者不一定正确。从天文学上来说,中国最佳的赏月之处为中原地区,道理很简单,中原地区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是近月点。近则大,近则圆。
除此,中秋时节,中原地区的气候要好过江南。农历八月,南方还有暖湿气流活动,气温还在三十摄氏度左右徘徊,天上云层也厚,难得有一个清朗的天。而中原地区就不同了,即便有暖湿气流,一进入内陆就成了强弩之末了。因而北方的天空要比南方清朗得多,在那里赏月,更能领略中秋月之魅力。
今年中秋、国庆连休八天长假,网上有人倡议中秋到野外露营,享受那一轮圆月。此前还听说有一位郑州诗人,倡议中秋夜所有市民把家里的灯关闭一小时,以便在城里欣赏一下天空中的月亮。他说:“关掉炫目的灯光,让喧嚣的城市沉静下来,在同一轮月亮下,我们怀念远方的亲人,悼念死难的同胞,梳理走过的征程,思考人生的方向。”
这样倡议自然不可能实施,但是我支持他的倡议。他向往的无疑是古典中的中秋意境:团圆、思乡、惆怅、孤寂……这些都与人生意义的追问有关。
而如今的中秋节,有些“变味”了。中秋对于古人来说,是团圆,是诗意。对于尚存古典情怀的文人来说,是领略其秋之冷魄;而对于商人来说就是银两和铜钿了。
看如今之中秋氛围,真的令人失望。市井之中充满了“迎来送往”,商场里的高则上千元的豪华月饼,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用得起的。中秋其实再也不是原先的那个中秋节了,
清代的敦礼臣在《燕京岁时记》记下了当年的中秋节:“京师之日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祝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
敦礼臣所述燕京中秋,令人韵味无穷。那才是原汁原味的中秋。
中秋,是古典的中秋,是诗意的中秋,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中秋,我们割舍不了中秋文化中原来那种孤寂、绝美的诗意基因。古典的中秋虽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但骨子里却是凄绝美丽的。
古人写过不少中秋月,唐代的李峤在《中秋月》中写道:“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白居易也作过《中秋月》,写道:“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北宋的晏殊在《中秋月》诗中:“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诗人的“多愁而善感”,他们怀着乡愁,慨叹人生之际遇,努力寻找梦想中的精神家园,延续着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
让我们在那个满月的夜晚,在那轮月亮下,怀念逝去的亲人,梳理自己走过的征程,思考人生的方向。过一个诗意的中秋
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