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河南开封古城改造:规划无硬伤,关键在实施

2012-09-20 10:14:00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字号  

  8月中旬,有媒体报道称,河南开封拟将老城区改造成近20平方公里的旅游区,重现北宋“汴京”时期盛景,同时还要建设一座现代化新城,十几万市民将在未来4年内从老城区搬离。该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有网友指责这是一桩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也有网友提出复建古城只能是“得其形,而失其魂”。

  近日,笔者偶遇《开封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负责人、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他从规划的角度介绍了开封古城改造的原因及方案。他认为,政府的夸大宣传可能导致了误读,开封的古城规划符合城市规划与名城保护规范的要求,也符合开封古城功能提升的需要。城市的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古城保护和更新的关系。同时,有关文保人士指出,开封的旧城改造、新城建设能否严格按规划执行,更值得关注。

  搬迁为古城解压, 4年搬完仅是口号

  根据《开封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人口规划”部分,开封古城13平方公里内现有近28万人,人口密度较大,需要逐步降低古城人口密度,缓解古城容量压力。按照规划,若要达到理想人口数量,须搬迁11.5万人。

  开封老城区市政设施落后,有成片的棚户区,市内流传着“开封啥都缺,就是不缺棚户区”的说法。据阮仪三介绍,居住条件差的老城居民迫切希望改善居住条件,于是翻建老建筑,插建新建筑,一些有价值的老建筑被改成了现代建筑,极大地破坏了古城的整体历史风貌,对古城街巷格局的保护延续构成威胁。

  在阮仪三看来,适当合理的搬迁可以保护老城和改善居民生活。据其介绍,1937年以来,城中的老建筑就没有修缮过,而且老建筑经过产权的多次更迭,造成管理混乱,破坏严重。“比如解放后土改,地主的房子分给老百姓住,老百姓觉得不是自己的房子,不用心维护。后来又公私合营,房子是公家的,老百姓更不在乎房子了。再到下放农村,人走房空,老房子的修缮更谈不上。”同时,人口又在急剧增加,“所有住房中的人口都翻了三番甚至四番”。这些都加剧了老城区建筑的失修状况。

  棚户区吃水难、排污难、取暖难、入厕难,不少棚户区居民也都盼望搬迁。“不但所有的老房子都负荷过重,而且住在其中的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再有点地震等自然灾害,老百姓生活真难以为继。”阮仪三说。

  阮仪三并不认同4年搬迁三分之一居民的说法。“古城不是能一天修复成的。所谓4年搬完只是政府的口号而已。”据他介绍,面积为14平方公里的苏州古城,人口逐步搬迁用了20年时间。

  据了解,搬迁工作并没有大范围铺开,目前只是将龙亭湖东片两个街坊作为试点。试点工作自2010年就已开始,涉及的搬迁人口有1.2万人,除了这两个试点街坊,其他区域大规模的旧城修缮并未开始。

  古城应该保护修复,有机更新

  对于网上争议的“4年重造北宋汴京”“千亿造汴京”的说法,阮仪三并不认同。“地方上或许有些夸大的口号。”“我最反对‘打造’古城的说法,古城应该保护修复,有机更新。”

  但是,阮仪三对于开封“宋都”的定位表示认可。“鉴于宋东京城的重要地位,宋都的提法具有唯一性,能说明开封最为辉煌的历史价值。”据了解,开封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北宋东京城遗址,包括铁塔、繁塔、州桥遗址等。州桥遗址为市级文保单位,其他4处为国保单位。

  从《规划》中可以看到,“保护延续历史风貌”被作为第一要点,保护主体有文保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和河湖水系4个方面。在古城整体格局与风貌控制上,《规划》提出的原则是“城墙坊巷格局不变,河湖水系环境不变,千年轴线位置不变;建筑体量不高不大不突出,建筑风格宋而新、汴而新,建筑色彩青瓦亮窗灰基调”。

  开封古城内33处文保单位中,5处为国保单位,5处为省保单位。国保单位之一的明城墙遗址,经过保护与整治,城墙的南段、北段、东北段已经完全显露出来,保存状况完好。

  而在龙亭湖公园等河湖水系风貌区,以及已被拆迁地区,新建部分仿古建筑也在所难免。

  阮仪三介绍,开封古城内没有文物复建项目,几处复建建筑都是被作为景观标志建筑来复建的。古城中的景观建筑对古城整体风貌是有帮助的。“鼓楼是作为城市标志物复建的,主要是景观作用。金明池项目也只是借金明池的名气建设了主题酒店,相当于文化产业项目。”

  阮仪三说,《规划》充分考虑到了如何保持和延续古城历史风貌的问题,并提出了“宋式、宋风、宋韵”的基本原则:“宋式建筑采用典型的宋代建筑样式,宋风建筑采用局部的宋式建筑符号,宋韵建筑采用神似的建筑设计手法,鼓励创新,而非复古。而汴西新城在格局风貌上也要能够延续和传承汴京文脉。”但他也表示,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不能“拆旧新建”,建设仿古建筑,在书店街的保护中,就没有出现新建仿古建筑。

  规划合理能否严格执行?

  “规划本身没有问题,但是能不能按规划实施就是另外的问题了。”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者姚远认为。

  而这样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据同样由阮仪三负责的《台儿庄古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人员介绍,台儿庄古城的复建在操作时就有些不符合规划。“整体上还是按照规划来实施的,但是一些我们要求保留的建筑,一些要求按当地的风格和传统风貌来保护的街区,在实施时与规划有些出入。”

  据悉,丁字街内原本控高2层的中西合璧折衷主义风格的近代建筑,基本重建为纯粹的欧式风格建筑,控高1到2层的顺河街原为鲁南地方民居风格也改为3到4层的雕饰繁琐的山西建筑风格。“其尺度一变,城市原来的肌理跟着也会变。”该编制人员说。

  据其介绍,台儿庄的复建工程,在一期实施时还按规划进行,但到二期、三期时,随着政府实施经验的增加和现实使用的考量,就已经不太能按规划控制要求实施了。“其实在规划时,就与当地领导有过不少激烈的意见交锋,规划做完了,交给当地政府实施,时间一长就不在规划方控制范围内了。”

  “必须要完善规划实施的相关制度,现在的操作机制不但暴露出行政干预的强势,也说明规划的权威性和尊严时时被诬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说。他认为,任何一个规划做出来之后,操作时做调整在所难免,但是以何种方式调整,请哪些专家来认证,有无经过原规划方的同意等,现存的制度对这些环节都没有可遵循的规定。姚远认为,规划应该公示,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当地主管部门、文物保护志愿者、媒体等都应对其进行监督,保证实际操作能按规划来实施。

  (李绾心)

[作者:于晓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