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从百姓亲历看科学发展

2012-06-10 15:14:55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新华网北京6月10日电

    这是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中国经济列车飞速前行的10年;

    这是以人为本理念彰显、民生进一步保障和改善的10年;

    这是统筹兼顾各项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10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甘肃到上海,从湖南到北京,新华社记者走近一位位普通群众,从他们的身上感知科学发展的铿锵步伐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经济列车飞速前行 百姓收入“水涨船高”

    洋芋已出苗,药材长势喜人……仲夏的甘肃陇西已是绿油油一片,50岁的福星镇种和村村民张德禄喜上眉梢。

    种和村所在的陇西县山大沟深,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过去种的不是小麦就是豌豆等杂粮,广种薄收,一年下来,粮打不了多少,钱也没攒下,现在大面积改种药材、洋芋和玉米,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张德禄算了一笔账,他家有20多亩山地,10年前,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各种收入加起来,也就两三千元,而去年仅药材和洋芋,就能收入一万多元,今年他改过去的露天育药材苗为覆地膜育苗,目前光育苗一项,就已经卖了5000元。

    种和村的农田里,种的不是中药材就是地膜玉米和洋芋,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为辅,已经成了普遍的种植模式。

    迎难而上,科学发展——村庄如此,企业何尝不是如此?

    作为“掌门人”,上海纺织集团董事长席时平对10年变迁感慨良多:10年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优势,企业一度陷入困境。10年来,上海纺织依靠“科技+时尚”战略,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发展空间由此打开。”席时平说,企业重点发展以汽车内饰为代表的产业用纺织品,同时大力拓展国际贸易、品牌营销和时尚园区等服务产业,效益大幅改善,利润由最初的亏损一路增长到去年的2.59亿元。

    10年间,中国企业在体量、组织结构、市场结构、国际化程度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观,越来越多的企业跻身世界500强。无数活力迸发的企业,汇聚成中国经济澎湃的动力。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六大以来,从非典到汶川特大地震,从国际金融危机到欧债危机,无论遭遇怎样的考验和挑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始终抓住发展不放松,推动中国经济列车快速前行。

    1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神州大地却发生了巨变,让世界为之瞩目——

    2003年至2011年,在世界经济平均增速3.9%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从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

    伴随经济快速发展,百姓收入“水涨船高”:2002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7500元和2500元人民币,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6194元。

    “改革开放显巨变,紧抓科学发展观,普天同庆六十年,祖国美好奔明天。”2009年,为庆祝共和国六十华诞,张德禄将自己编写的诗句刻在石碑上,立在了院子里。

    “写得不好,但这是我们农民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情。”他说。

    以人为本理念彰显,民生逐步保障和改善

    69岁的马养志,是甘肃天水长城电器工业公司退休工人,和老伴一起跟随女儿住在北京。由于一次意外坠楼造成半身不遂,马养志选择到北京丰台一家老人院养老。

    老人说,自2003年退休以来,他的退休金从每月700多元涨到现在的2400多元。老伴儿退休前是公司子弟学校的高中教师,原先工资水平较低,现在每月能拿到3100元。

    “我们老两口现在日常生活有保障,看病住院有医保报销,也不拖累子女,生活很知足,也很快乐。”马养志说。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从持续扩大就业规模,到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从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到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也体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施政行动中。

    数字枯燥,却最有说服力。

    截至2011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4亿人、4.73亿人、1.43亿人、1.77亿人、1.39亿人。一个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教育和医疗问题,关系千家万户,既是热点,更是难点。10年来,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到酝酿多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和深入推进,群众“上学难”“看病难”问题从体制机制层面逐步解决。

    10年来,经济发展越是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越是关注民生。2008年起,国际金融危机汹涌而至,在财政收入一度困难的背景下,我国民生投入不减反增,中央财政预算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比上年继续大幅增长。

    10年来,越是困难群体,党和政府越是给予关怀。从减免农业税、发放农业补贴,到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连续7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到为农民工讨薪乃至全国性的农民工权益保护行动,党和政府的阳光一次次洒向困难群众。

    长期在京务工的东兆长泰投资集团劳务公司职工刘涛是亿万农民工的一员。他告诉记者,前几年,在政府支持下,公司建起了“夫妻房”、“探亲房”。“工友们都乐坏了,有老婆的纷纷打电话催着来探亲,没老婆的,也都急着找起了对象。”

    “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华林说,随着各类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公共服务均等化正在覆盖所有人群,人们未来的生活会更加幸福美好。

    “我是异地医保,在北京看病报销不太方便,报销比例也希望进一步提高。”马养志的愿望,也是无数人的共同心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对此表示赞同。他说,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飞速进展,普惠性特征日益体现。然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应尽快从形式普惠走向实质公平。

    统筹兼顾各项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79岁的周怀瑚从中南大学毕业后留校,在长沙一住就是60年。

    “与10年前相比,中南大学和周边这片城区人口、建筑物多了好多倍。”周怀瑚说,白鹭翱翔江面、浅滩觅食的景致,在消失多年后重现。如今环境治理让人“看得见摸得着”。

    “近年来,长沙重点在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宜居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力争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样板和‘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窗口。”长沙市市长张剑飞说。

    长沙的探索,是10年来中国全面推进区域统筹发展的缩影。

    从西部大开发到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从促进中部崛起到加快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稳步实施,形成了以“四大板块”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和区域间协调性日益增强,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

    10年来,中央在区域发展的“棋盘”上频繁落子,加紧布局。

    从天津滨海新区到成渝经济区,从东部地区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到中部地区的黄河三角洲、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再到西北、东北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一个个区域规划和相关指导性意见密集出台。

    为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12年,我国财政将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5101亿元,增长13%。

    发展改革委表示,缩小地区差别是今后5年的重要工作,涉及人与环境的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有必要落实到一些更有实质意义的指标上,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多轮驱动,协调推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加快社区建设,到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贯彻落实教育投入4%目标,到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到启动实施残疾人康复和托养工程,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获得迅速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连续8年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10年来,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今年夏粮总产有望创历史新高;在城市日新月异迅速发展的同时,饮水、电网、公路等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伴随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措施不断完善,节能工作积极推进,仅2011年全国就推广高效节能空调1600多万台、电机500多万千瓦、节能灯1.6亿只,各地节能降耗指标持续下降。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京津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继续推进……

    周怀瑚的手上,攥着一份和女儿共同撰写的《向政府献言》,很多涉及环境改善:严厉制止湘江等江河中存在的电鱼、毒鱼、炸鱼行为;认真解决城市垃圾分类特别是电子垃圾、白色垃圾等回收处理问题……

    “我的建议代表了普通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周怀瑚说,“我愿意在有生之年坚持关注、奔走下去。”

    老人的愿望,不正是13亿人的共同愿望吗?(参与采写记者:卫敏丽、顾瑞珍、苏晓洲、王艳明、何欣荣、赵仁伟、李斌)

[作者:刘威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