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垃圾分类的马拉松还得“加油”

2012-03-31 14:46:00 来源: 羊城晚报 
字号  

  明天是愚人节,也是广州正式实施垃圾分类一周年的日子。较之于一年前媒体铺天盖地报道的“雷声”和风光,今时的“周年庆”实在是寂寥冷清。“雨点”也有一两滴,有报道称天河区在招20名垃圾分类专员,但公众的兴奋点似多在优渥的待遇以及与职业的反差上,“垃圾分类”本身反倒被冷落了。

  但“垃圾围城”的危机却时时刺激着人们神经。据称,广州目前每天产生约1.8万吨垃圾,纳入终端处理的约1.2万吨。如果把这些垃圾都放入10吨装的大卡车同时运出,那么,车龙就要排好几公里长!眼下处理垃圾的手段无非填埋和焚烧两种。而在珠三角这样寸土寸金的宝地,填埋已无场地可寻,建焚烧场虽占地少,但却处处受困于周边居民的反对,谁都避之如“瘟神”。在“垃圾围城”的紧逼下,分类处理无论对提升消化垃圾的效率,还是综合利用及节能等,优处显而易见。

  广州实施垃圾分类一年了,成效究竟如何?据称当初有关方面曾有规划,中心城区市民的参与度要不低于90%,现今看来,此目标恐怕得大打折扣,有一半的市民真正参与,已经烧高香了。其实,垃圾分类难以推进,不惟广州如此,我国实施垃圾分类十几年,各地都很不尽如人意。

  何以一个小小的“垃圾分类”就难住了聪明的国人呢?说白了,这个看似最最琐碎、最不起眼的事,却最考管理智慧和市民素质。它不似投几亿几十亿搞工程,说建就建成了;更不似某个领导,“亲自讲话动员”,然后层层布置就OK了。它需要从家家户户的垃圾桶开始,然后到每个楼层、楼道,再到小区,到街道,层层分类、环环相扣,一个环节疏漏,整个系统瘫痪玩完。可以说,每个细枝末节,都维系着浩大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可能事关成败。就如餐厨垃圾回收,都以为成立专营公司集中回收,就能从源头上解决“地沟油”顽疾,但一些地方的试点证明,“正规部队”却干不过“游击队”,专营公司虽有政府支持,但餐馆不买账,宁愿让“垃圾佬”收,为何?就因一点点利益小算盘。

  垃圾分类,不缺技术,恐怕也不缺那么点财力的支持,关键还是要靠细致入微的统筹配套措施,靠日复一日毫不懈怠的努力,还要有市民自觉自愿的配合,若缺了这些,不要说20名专员,就是20个市长、区长每日亲自上阵,效果也未必乐观。

  言 者

[作者:宋亚芬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