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三亚冲向躁动城市阵列 物价房价疯涨工资不变

2012-03-31 11:39:00 来源: 工人日报 
字号  

  在潘家炎眼里,来这里的游客真是大方。进货五、六十元的石斑鱼,挂三百多元一斤也有人瞄一眼就买了,一桌吃个四五千元是常事

  潘家炎的神经再次紧绷,是和一种食物有关的。

  最近一段时间,潘家炎有个同事经常偷空溜出去,回来时总是拎着一些时令海鲜。

  “去买海鲜了?”

  “对,孩子回来了。”同事点点头。

  “新鲜吗?”潘家炎又问。

  “刚刚捕捞上来的。”同事得意地把袋子提起来晃晃,一只只活的大海虾正蹦着往外跳。

  潘家炎已经想不起他家的饭桌上有多久没摆过这些东西了。海鲜,在这座临海的城市里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一家又一家海鲜店开张营业,在海边、在景区、在星级酒店的隔壁、似乎在这城市每一个角落,都能轻易找它的踪迹。

  走进这些店里,总能看到一个巨型水族箱,仿佛一个微型的海洋世界,里面畅游和爬行着众多令人垂涎的海味儿。它们有鳞或无鳞,带壳或软体,大都肉质细腻,营养丰富。

  人们总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它们的品种和营养价值:“看,这是石斑鱼,是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瞧,那是海参,含蛋白质在70%以上,具有提高记忆力,防止动脉硬化、抗肿瘤等作用。”

  在潘家炎眼里,来这里的游客真是大方。进货五、六十元的石斑鱼,挂三百多元一斤也有人瞄一眼就买了,一桌吃个四五千元是常事。“外地人真阔气,花钱不眨眼,”一位海鲜排档老板啧啧地发出声音。

  当然,潘家炎一家从不会在这种地方消费,他会选择去当地人熟知的海鲜批发市场,因为那里“经济、实惠 ”。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潘家炎有点不敢踏进那儿了。海鲜往往一上摊就被抢购一空。有货的,也是价格高得令人咋舌。“东西就那么些,人却越来越多,不贵才怪。”在三亚海鲜批发市场贩了20年海鲜的赵大叔说。

  据统计,近年来,每年来三亚过冬的“候鸟”有近20万人。2012年春节长假期间,只有70万人口的三亚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万游客。

  供不应求引发价格持续上涨,这是市场的基本规律。

  2012年春节前后,原本20多元一斤的鱿鱼卖到60多元,马鲛鱼涨到150元一斤,就连以前三亚人有点“看不上”的小鱼也卖到了20多元一斤,涨了近20倍。

  毋庸置疑,一起“疯狂”的还有这座城市的肉类和蔬菜。“牛肉一斤卖到80元,排骨一斤也在40元之间徘徊,最便宜的地瓜叶也涨到七八元。”

  “这么贵!?”老家的亲戚对潘家炎惊叹道,“天哪,你们怎么过日子!”

  事实上,潘家炎确实不知道生活怎么过。

  如今,当瘦小的儿子说起妈妈的饭菜时,不是肉末豆腐就是肉末茄子,“好久没大口大口吃红烧肉了。”儿子撇撇嘴。隔壁的李大妈还记得,一天,她看见潘家炎儿子端着一个碗坐在门口大快朵颐。糖醋排骨,成绩考满分的奖励。“作孽啊,物价太高,吃排骨都变成激励奖赏了”。

  潘家炎清晰地记得,建设国际旅游岛消息发布的那天,三亚市中心挤满了人,人们又唱又跳地欢呼着。

  为了庆祝这一历史时刻,潘家炎工作的酒店除了给员工每人一个“利是”外,还宣布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酒店将来一次改头换面的装修,一切向“国际化”看齐。

  与此同时,同事之间议论的话题,总也离不开对未来收入上涨的期待。他们满怀希望憧憬着“国际旅游岛”能让他们的口袋鼓起来,生活变得更体面。

  但现在,这些都像一阵风一样消失了。“没有人想到会是这样,城市富了,可我们却更穷了。”

  春节期间那场闹得沸沸扬扬的“宰客风波”,让三亚人心里感到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我们的工资三千多,如果没有集体分房,一辈子也买不起三亚的房子,眼看着外地人推动三亚的物价一天天赶超北上广,自己的收入却越来越贬值。有时检查饭店,发现游客们豪吃豪饮一顿饭的消费,就顶上我们两三个月工资。”一位在三亚市政府部门工作的工作人员嘟着嘴不满地说。

  3月22日这天,潘家炎照常打了下班卡,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回到家。

  伴随着《新闻联播》悠长的片头音乐,妻子端来了一盘肉末茄子和清炒大白菜,一家人坐下来一起吃饭时,墙角电视柜上21英寸半新的电视正在播放三亚旅游观光景点的画面。

  画面中,三亚湾景区游人如织,碧蓝的大海、白色的沙滩、诗意的椰树,构成了一道美丽的海滨风景线。

  看着,看着,潘家炎眼神里突然流露出迷茫,还夹杂着一些烦躁与无奈,“你们快点走,我们的生活就能恢复正常。”可片刻之后,潘家炎又恢复了冷静,一脸的无可奈何。

[作者:马学玲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