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明年建成“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

2024-03-26 07:56:17 来源:中原网

美丽的旅游公路,今后将串起郑州热点景区,让出游更惬意(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中原网讯(记者  董艳竹)打造旅游公路品牌,助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实施,3月25日,市政府办公厅发布《郑州市加快推进旅游公路建设实施方案》,到2025年,我市将建成以“黄河魂、古都韵、中国情”为主题的“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基本形成贯通全域、服务优质的旅游公路网络,实现“个十百千”目标。

到2025年实现“个十百千”目标

一路繁花,步步皆景。旅游公路的建设,不仅能有效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还能带动沿线群众增收。郑州加快推进旅游公路建设,按照《方案》要求,到2025年,建成“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贯通全域、服务优质的旅游公路网络基本形成,实现“个十百千”目标:即创建1个以上旅游公路示范县,建成10个以上功能完备、智能便捷的游客驿站,推出100公里以上全国知名的“公路旅游”特色路,构筑1000公里以上“通景、链景、融景”的旅游公路网,助力“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一号旅游公路品牌叫响全国。

到2030年,全面建成“贯通全域、衔接顺畅、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质”的旅游公路网,旅游公路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公路交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形成。

一号旅游公路串联多个热点旅游区

一条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公路,不仅要风景美如画,还必须彰显地方特色。《方案》提出,我市要打造“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品牌。加快推进郑洛高速、郑南高速等项目建设,打造S312沿黄生态廊道、大河文化绿道、环嵩山旅游公路等一批精品线路。到2025年,新改建主线100公里、支线100公里、联络线100公里,加快建成以“黄河魂、古都韵、中国情”为主题的“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重点串联嵩山少林景区、康百万庄园、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郑州方特旅游度假区、黄帝故里、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高热度旅游区(点)以及巩义石窟寺、郑州黄河花园口旅游区等中热度旅游区(点),重心放在推进旅游公路网的“末端”,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

旅游服务设施方面,推动“服务区+”发展,依托区域特色,以新建郑洛高速万山湖服务区、已运营的郑少高速少林服务区和S312惠济服务区等为载体,全力推进具有地方浓厚文化底蕴的主题特色服务区建设,实现服务区与特色农产品、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绿美生态的有机融合,打造一批集休闲、旅游、购物、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区。到2025年,打造旅游特色服务区3个以上。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功能,重点完善郑州四个旅游目的地片区(中牟时尚片区、新密亲子片区、登封功夫片区、沿黄生态片区)及新郑黄帝故里区域的旅游交通服务设施功能。到2025年,建成游客驿站10个以上、观景台10个以上。

推进自驾游营地建设,依托景区景点、山水生态区、户外运动区、乡村旅游区、休闲农业区等,推动可进入性良好、知名度高的景区,建设不同类型、不同档次、主题突出的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支持自驾游营地设计建设汽车租赁中心、游客服务中心、休闲娱乐项目、展示销售区和餐饮住宿、水电补给等配套设施,打造具备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的营地服务综合体。到2025年,推动建设自驾游营地3个以上。

推进绿道系统建设,在景区、旅游小镇、乡村旅游点等规划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旅游绿道,形成覆盖主要旅游乡镇和景区的绿道系统。到2025年,建成绿道6~10条。

让旅游公路更安全更畅通

《方案》明确,我市持续开展旅游公路安全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大力推进灾害防治工程,全面实施危旧桥隧“消危”行动,完善临水临崖、急弯陡坡等险要路段交通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公路应急抢险体系,在旅游公路重要位置布设应急物资储备点,强化分类分级动态通行管控,切实提升旅游公路安全水平和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打造放心路、放心桥。到2025年,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00公里以上。

同时,强化路域环境综合治理。建立旅游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治理公路脏、乱、差、堵问题,依法处理普通公路两侧违法建筑,清理搬迁“马路市场”,严厉打击涉路违法行为。因路制宜在旅游公路两侧配套必要的绿化、美化、人文等景观设施,推动廊道绿化向美化、彩化升级,打造“畅安绿舒美”的生态旅游公路。提高沿线群众爱路护路意识,爱路护路的乡规村约制定率达到100%。

5个方面明确旅游公路建设标准

对于旅游公路建设标准,《方案》从主体体系、慢行系统、服务设施、景观系统、信息系统等5个方面进行明确。

其中,主体系统方面,旅游公路建设应当贯彻“环境友好、贴近自然,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环保理念,科学规划线位,充分利用老路资源,尽量避免高填深挖。安防设施设置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并严格落实交通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

慢行系统方面,应当依托沿线生态自然资源,选择在景区相对集中、沿线景观资源丰富、游客骑行步行需求较大的路段设置,可根据景区分布、地质地形条件、客流量等因素,建设整体式或分离式慢行系统,并与主体系统相互协调、有机衔接。

服务设施方面,应当最大限度保持既有地形地貌,在满足如厕、休憩等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建设规模合理增加房车基地、车辆维修清洗、电动汽车充电等设施设备,提供旅游咨询、购物娱乐等服务,充分挖掘旅游特色、展示地域文化,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

景观系统方面,应当注重与主体、慢行、服务等系统的有机结合,因地制宜配套必要的绿化景观设施,统筹过村镇路段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推进农房改造和临街建筑美化。

信息系统方面,在急弯陡坡、临水临崖、交叉口等重要路段增加视频监控、弯道预警、气象监测等设施设备。积极推广应用可变信息牌、电子信息屏等电子信息服务设施,展示沿途风貌、旅游资源、主题景观、服务设施等。服务区、营地等服务设施宜配置无线网络、自助出行、车位引导等智慧设施,提升系统动态感知能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