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博盛会绽放中原 郑州文博喜迎发展

2022-09-03 18:55:41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展览总面积6万平方米、645家博物馆和企业参展创历届之最、多场公众文化讲座大咖云集……9月1日,国内文博界、文化爱好者高度关注的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下简称“博博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动手制作浮雕拓印、持“通关文牒”集各馆印章、数字藏品全景体验、VR眼镜看博物馆科技——丰富多彩的展览展示、亲切有趣的互动设计,令本届“博博会”在开幕当天就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打卡。

本届“博博会”有哪些亮点?为何选择在郑州举行?本刊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第九届“博博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郑州市文物局供图)

【“4+4+100”打造“历届之最”】

据了解,以“新时代的博物馆:创新·发展·传承”为主题的本届“博博会”由国家文物局、河南省人民政府指导,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物局支持,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郑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本届‘博博会’的活动内容从整体上来说可以总结为‘4+4+100’。”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介绍,第一个“4”是本届“博博会”的展览展示部分分为“主题展示区”“博物馆展区”“文博相关企业展区”“文博公益事业展区”四大展区;第二个“4”是本届“博博会”的配套活动主要包括主题论坛、专题讲座、公众活动和学术会议四大方面;而“100”则是组委会组织了“100小时·直击博博会”直播活动,邀请相关领导、文博界专家学者、博物馆馆长等走进直播间,共话本届“博博会”与博物馆发展,同时带领不能到场的观众走进“博博会”展场。活动还创新智能媒体融合传播新路径,通过“四大平台”的构建,助力“云上”体验、“云下”参与,打造“永不落幕”的博博盛会。

记者了解到,2022年适逢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40周年,四大展区之一的“主题展示区”特设“与文博事业同行——中国博物馆协会四十年”主题展览,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中国博物馆协会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博物馆展区”则分为全国博物馆综合发展成果展示、河南省及郑州市博物馆事业展览展示和非国有博物馆展览展示三大板块,邀请全国范围内的博物馆共同参与。展区以博物馆形象展示、博物馆事业发展、博物馆科技研发应用、博物馆教育成果、博物馆文创设计开发为主要展览内容,展示博物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的良好形象,凸显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及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文博相关企业展区”作为“博博会”最主要的展示区域,以服务于博物馆的相关企业为参展主体,根据各单位展示内容,分为文博企业综合展示和全国文保基地及文保装备展览展示两大板块。

凸显博物馆公益属性的“文博公益事业展区”,则侧重展现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和全国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现状。

此外,活动现场还单独设置研学直播教室,向参展博物馆统一征集研学及社教活动,全国观众可通过“博博会”小程序在线参与研学课堂。

9月1日,参观者在第九届“博博会”上观看展品。(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在四大配套活动方面,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和中国博物馆协会(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博物馆青年论坛”是本届“博博会”的主论坛,于9月1日下午在郑州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论坛以“当下博物馆展览策划的挑战与对策”为主题,旨在增进疫情影响下各国博物馆青年的交流互动,为博物馆行业探寻当前挑战下的应对之策。来自七个国家的十余位青年博物馆代表,围绕展览策划的主题理念、展示传播、观众互动等方面进行主题发言。

同时,“博博会”期间还举办了由中宣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承办的“喜迎二十大  强国复兴有我——青少年中华文物我来讲”博物馆志愿服务行动项目推介会,并设立博物馆志愿服务展区推介相关项目。

专题讲座方面,本届“博博会”特邀中国考古界专家学者、博物馆资深馆长和亲子活动、青少年教育活动方面的专家,举办四场面向广大观众的公共讲座活动。

公众活动方面,为提高公众对“博博会”的参与度,本届“博博会”现场开展博物馆集章活动,为观众制作一批博物馆“通关文牒”,内容包括博物馆简介、“博博会”参观指南等。观众持“通关文牒”到各博物馆展台盖章,集齐一定数量的博物馆印章可获得相应的奖励。组委会还在主展场设置“博物馆知识趣味问答”活动。

9月1日,小朋友在“博博会”故宫博物院展区观看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在学术会议方面,中国博物馆协会多个专委会先后组织召开会议,其中安全专业委员会、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建筑空间与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图文典籍及金石拓片专业委员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博物馆管理专业委员会等在“博博会”同期召开学术会议。

值得一提的是,为让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领略本届“博博会”盛况,组委会上线了“博博会”手机端平台,对“博博会”相关新闻、信息进行系统介绍,实时发布“博博会”新闻资讯,实现一机在手就能随时速览“博博会”相关内容。

【“古都郑”文博事业迎飞跃】

第九届“博博会”花落郑州,东道主郑州文博事业的发展现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深入了解之下,古都郑州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劲头十足的文博事业发展态势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压轴入列“中国八大古都”的省会城市,“古都郑州”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主根主脉:5万至3万年前的老奶奶庙遗址实证了东亚现代人的独立起源;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遗址证明了中原地区已孕育出现早期农业、定居生活,进而演化出城市和早期国家治理体系;5300多年前的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都邑性质遗存,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夏都王城岗遗址、商都郑州商城遗址、郑韩故城、荥阳故城、汉霸二王城、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宋陵、观星台等体现着中华文明主根上延续至今的国家文明发展主线。

双槐树遗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 2019年8月27日摄)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支持的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也是黄河、大运河、长城三大国家文化公园战略综合叠加的国家中心城市,文物资源分布密集、价值突出、链条完整、传承有序。”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介绍,目前,郑州拥有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两项世界文化遗产,8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万处不可移动文物。

上世纪90年代至今,郑州地区的考古发现工作先后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重要考古发现”4项、历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5项,建成各类博物馆110家;在全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9个预研究项目中,郑州占了5个,全国“十四五”期间重点保护的145处大遗址中,河南占了16处,郑州占了6处,古遗址分布十分密集,印证了郑州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郑州地区在中华文明主干文化形成过程中的标识意义。

“近年来,郑州着眼大局、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服务民生,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物保护服务社会民生的新理念、新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任伟介绍,郑州文博事业取得的大发展,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

首先是通过夯实学术基础研究,提升郑州城市文化影响力。郑州市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科研机制,强化文物保护智力支持体系。同时,由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牵头,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每年通过面向全国公开发布科研课题、重大课题定向委托等方式开展基础研究。先后立项研究课题近200个、委托重大研究课题10余个,联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全国8个科研单位开展科研项目20余项,不断丰富基础研究成果,提升了郑州城市文化影响力。

“连续几年来,郑州相继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考古学大会、中国考古·郑州论坛、亚太地区都城遗址与历史城市保护研讨会等多个国际性学术会议;积极参与文物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和国家‘中华文明走出去’工程;编纂出版一批文物书籍,提升了郑州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任伟介绍,郑州市文物局还联系邀请王巍、李伯谦、刘绪、雷兴山、赵辉等知名专家学者开设“天中讲坛”大型公益性文化讲座,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中华文明认同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历史责任感。

其次,郑州在全国率先实施考古前置,着力破解保护与建设难题。通过前置改革,郑州将建设用地“先出让,后考古”的传统做法改为“先考古,后出让”模式,改变过去考古工作“被动跟进”为现在的“提前完成”,实现“净地”出让,促进了文物保护和城市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互利共赢。

郑韩故城美景如画。(资料照片)(郑州市文物局供图)

再次,郑州积极创新“生态保遗”模式,促进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结合。为改变古遗址、古城址观赏性不高、文化内涵不易展现、与社会联系不紧密等问题,郑州市转变工作思路,将文物保护与生态建设结合、与人民群众社会文化活动空间结合、与城市建设发展结合、与落实地方政府文物保护主体责任结合,创造性提出了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文物行业专业指导下建设生态文化公园的古遗址、古城址保护利用新模式,将文物用地属性与群众生活需求绑定、保护成果与城市建设发展绑定,切实实现文物保护惠及于民。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安 2022年7月26日摄)

同时,郑州主动增强文化展示,实施“百家博物馆”建设战略。郑州市2019年出台了《郑州市博物馆事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目前,总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的郑州博物馆新馆,总投资5.3亿元、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仰韶文化博物馆、黄河国家博物馆等一批专题性行业博物馆均已相继建成开放,全市博物馆110家,市域馆收藏文物71万件,珍贵文物12万件,初步形成了“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体系。

观众在郑州博物馆参观。(资料照片)(郑州市文物局供图)

博物馆建成开放后,“黄河珍宝——沿黄九省(区)文物精品展”“微观之作: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尘中莲花之丝路天籁——汉唐宋元丝路乐舞展”等多项精品展览不断推出。同时,各博物馆(纪念馆)积极利用文物资源,开展研学游活动。郑州二七纪念馆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郑州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校外研学教育基地和首批河南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郑州博物馆被评为首批河南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

“2019年起,郑州市进一步完善博物馆财政保障政策,将场馆建设、免费开放、陈列展览、主题社教活动、学术研究等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博物馆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博物馆事业发展。”任伟介绍,郑州市还加强对非国有博物馆的监督管理,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体系建设,不断激发民间收藏力量发挥历史文化宣传展示补充作用,扩大郑州城市文化展示平台,取得了良好效果。

【“国际郑”整装待发候嘉宾】

郑州位于黄河之滨,地理位置优越。(资料照片)(郑州市文物局供图)

“郑州市地处中原腹地,十省通衢,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作用,处在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和京哈京广通道交会处,是我国重要的集铁路、公路、航空、邮电、通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交通通讯枢纽。”郑州市交通运输局有关专家介绍,以郑州为中心,2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和市场,“米”字形高铁网2小时可达相邻省会、3小时可达国内主要中心城市,具有辐射全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基础条件。

在地理位置上,郑州位于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的区域,北临黄河、西依嵩山,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风貌;从气候上来说,郑州地处中纬度,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山地众多的郑州拥有多个垂直自然带,季风送来相对充沛的降水,气候适宜、水流充沛。在自然资源方面,郑州地处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具有“雄、浑、壮、阔、悬”等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构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大河风光和自然景观。尤其是郑州黄河湿地生态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是中国中部湿地生物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地区和中部具有代表性的河流湿地之一。除了大河风光之外,郑州还拥有中岳嵩山、始祖山、伏羲大峡谷、黄河风景名胜区、雁鸣湖、青龙山、环翠峪、浮戏山、达摩洞、桃花峪、神仙洞、卢崖瀑布等自然山水。

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专家介绍,除了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郑州在国家战略叠加层面优势明显:郑州是中央明确支持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是中央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12个重点城市之一,是中央明确支持打造的国家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10个城市之一,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

第九届“博博会”顺利开幕,1300万郑州人热情迎接八方来客。乘着博博盛会的东风,“天地之中”郑州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携精彩的展会活动、蓬勃的文博力量在这一广阔的舞台上精彩亮相,翩然起舞,焕发蓬勃活力与持久光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