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新闻

郑州:3个大男孩网上相约自杀 在出租屋内燃炭火死亡

2013-06-03 06:08:24 来源: 中原网--郑州晚报
字号  

为什么他们要拉上别人自杀?

一名心理专家的一句话似乎给出答案,“相约自杀者更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他们希望在生命的尽头有人陪伴,同时,人多也会催化他们自杀的勇气。”

市第八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刘俊德,曾遇到过类似相约自杀的案例,以心智还未发育完全的中学生为主,并且以城市的孩子为主。城里的孩子小时候还有一些自己的空间,一旦上了学后,自己的空间就被大量的课程挤压,缺乏玩耍的时间,与家长或伙伴们的沟通交流也变得少了很多。

刘俊德说,孩子们遇到压力后,如果没有途径去释放,很容易通过电视或网络的传播,去模仿他人的一些过激行为。

他们并非对世界感到绝望,只是心理发育不成熟的阶段,寻求一种释放的刺激,通过“自杀”这个本身就吸引人眼球的行为,与同龄人产生沟通与互动,在团体内赢得一些关注,引起别人的注意。

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图片或视频,应受到监管

“自杀分为冲动型自杀和抑郁型自杀,有是否绝望之分。”刘俊德说,冲动型的对世界并非绝望,有了这种念头后,为自杀而自杀,没有任何目的,濒临死亡时会感到后悔。

“相约自杀”值得关注,他们年龄相仿,在一起有共同语言,如果形成一个群体,会产生共鸣,并且坚定性要强很多,在相互信任的情况下,自杀则更容易实现。

刘俊德说,网络也是有责任的,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图片或视频,应受到监管与控制,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有害信息的传播。网站应加强监管,避免有害信息传播。

“这是一种会‘传染’和蔓延的社会现象”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从社会心理学方面分析,单独一个人自杀,在过程中受到不可避免的恐惧,受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很难下定决心或干脆放弃。但如果自杀行为是一个群体决定,坚定性相对要强很多,自杀更容易实现。因此自杀者选择“相约自杀”,也是出于这种相互促进的强化作用。

“我认为这是一种会‘传染’和蔓延的社会现象。”夏学銮说,还有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自杀者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形式,把自己的自杀过程记录下来,发布到网络上,会引起更多人仿效。

如何疏导、防范此类悲剧发生?夏学銮认为,要有针对自杀行为的心理危机干预,建立基于网络和社区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在发现有自杀苗头或发出呼救的情况下,家属和社会各方能够及时反应,采取日常监督、行为控制等干预措施,让有自杀倾向者处于受保护的状态。

[作者:记者 刘德华 刘凌智  编辑:赵静]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