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昆明,爱的人爱得一塌糊涂,因为它的气候优势;也有人表示理解,希望好的规划用于城市建设;也有人经常抱怨,但对昆明的感情似乎不减。
不同的人对这个城市有着不同的情感和期待,所谓一个城市的幸福指数有多高,城市里的市民最有发言权,我们来听听他们爱昆明的理由,身边都发生了哪些新鲜事;而看一个城市的宜居性强不强,除了与这个城市的自然环境有关,但更多的还是源于城市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程度。
带着这些问题,本期我们将关注点放在各行业的普通人身上,听他们讲城市基础设施和社区配套,软件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品牌等在栖居生活中的重要性。
喜欢昆明爱上这里的气候和悠闲生活
说起喜欢昆明的理由,很多人会不约而同地说喜欢这里的四季如春的气候,此时在北方很多城市,烈日炎炎,但在昆明,户外还不时有凉风吹过,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惬意。
“住在这里实在很舒服,盛放的三角梅和爬满绿色植物的亭子,天气比加州都凉快。”来自美国的高尔夫教练吉姆·约翰逊3年前来昆明,他要在这里生活的原因是,“每天早上,打开窗户,一股轻风吹来,远处的湖面上有一艘小船,在早晨的阳光下,和整个城市一起在梦里醒来。”
昆明人小林在北京生活过四年,但是她选择了回到昆明,主要因为这里的气候和居住便利性,让她又回来了。而城市白领祝女士经常往返于昆明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一线城市硬件齐全,交通便利。”但她还是喜欢昆明的舒适和那一份悠闲,她说,“一线城市生活节奏很快,尤其在北京上海,走在地铁里,都是被人拥着往前走。”
因为这里的气候好,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是名副其实的春城,很多外地人来了就不想离开,这个城市也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各种文化在这里融合,和谐发展。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昆明也是旅游者的天堂,有人喜欢这里多样的民族风情,也有人喜欢这里的鲜花,喜欢这里的自然风光,甚至是这里的翡翠玉石。
总之,昆明向外界传递着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生活在这里的人沉迷其中,外面的人心向往之。之前,有人会说,“相比较全国很多城市,昆明城市面貌有些落后,规划有不足。”处于边陲城市,昆明有自己交通制约性,或正是意识到了不足之处,昆明开始加快城市建设,同时“桥头堡”战略的实施,昆明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打造,也让这个城市有了更多发展载体。
变化大了 城市有了国际化气息
昆明城市的变化,可以从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说起,业内数据纷纷说明,因为一场展会,昆明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最起码进步了10年。
这些进步,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市民有着最真实的感受,老昆明人毛先生说,1999年之后,昆明城市最大的变化就是外扩,尤其进入2003年,政府提出新昆明建设,“一湖四片”的规划出台后,围绕呈贡新城的建设,明显感觉到城市向南发展的提速,新昆洛路(现更名彩云路)的建设无疑是城市外扩最明显的标志。然后,还有一个让毛先生包括很多昆明人现在都头疼的问题就是2005年左右开始出现的交通拥堵问题,为了减少拥堵给市民带来的烦恼和城市交通的不畅,限行、禁左、打通微循环、二环建设等都是昆明历年来解堵的措施。
除了堵,外地人郭先生2002年来昆明,他明显感受到了昆明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来昆明到现在,昆明的高楼越来越多,周边的城中村少了,昆明的商业中心随之越来越多,生活购物越来越便利,街道整齐了,环境卫生也有了很大变化,新开通的路面宽敞了,并且有些国际化城市的潜质,郭先生说,在昆明做生意和留学的东南亚人特别多,上学时,学校里就有很多来自越南泰国等地的留学生,大家交流相处很愉快,从昆交会到南博会,昆明城市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也越发的频繁。
这也与政府的大规划有关,尤其2011年,昆明市级行政中心搬迁到呈贡新区,呈贡逐步成为现代新昆明的主战场,之后北部山水新城、泛亚科技新区等规划,让大昆明发展战略越发地明显。另外一些变化是城市交通越来越便利,从公交车,到现在去机场可以乘坐地铁,三环环湖路地铁等建成通车,都延伸了昆明城市的空间,带来一种全新的出行体验和生活方式。
就连新机场都搬到城外去了,去年6月份新机场的转场运营,甚至还吸引着诸多昆明市民去旅游参观,可见,昆明太需要这样的变化了。
现实烦恼
哪怕尘土飞扬 昆明人也耐得住折磨
可以说,城市升级和外扩带来的是城市建设的持续性,大工地就是最明显的感觉。
尤其从2008年,昆明336个城中村改造相继启动,走在昆明城市,到处可见吊塔,夜间渣土车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一段时间不去,或者熟悉的城中村拆迁了,之前的一些小店铺找不到了,不管是新社区边还是老社区边,总有高楼建起,市民刘先生家是新建社区,2009年才交房,但是到现在了,周边还有5个项目在建,机器打桩的声音,飞扬的尘土,都让他有些难以忍受,他这样安慰自己,“三年之后,都建好了,社区周边有学校,有商业,还有医院,会方便很多”。
城市扩大过程中,市民的出行也已不能依靠自行车,于是很多市民购买了私家车,昆明城市私家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个别一线城市,私家车多了,于是要忍耐拥堵的道路。
当然,拥堵的出现,最直接的原因并非仅仅由于车辆多了,而是城市道路的改造,地铁的建设,让原本就不宽敞的道路显得更拥挤了。
上周,记者沿着北京路走了一圈,一线地铁建设如火如荼,两个机动车道上车辆在等待着通行,非机动车道窄窄的只能容纳一辆车通过,很多步行者或者是骑自行车市民捂着嘴,火速通过,这是一些地铁沿线市民的真实写照。
“还好,地铁要来了,”毛先生说,“现在的建设虽然让人难以忍受,但想想未来,地铁通了,城市大了,居住环境变了,生活或许会越来越好。事实也是,当时二环快速交通系统、彩云路以及环湖路等建设时,都是抱怨声一片,但建成后很快对城区的拥堵,起到了缓解作用,带来的是更便捷的现代生活。
建设意味着进步,建设也有一个周期,这也是处于城市化进程中必经的过程,开工、建设、修路,这对环境和市民的生活会有一些影响,记者在采访时,很多市民也表示,“因为对这个城市的感情,短时期内再多的拥堵或者是大规模的建设,都可以忍受,但是政府在规划时一定要规划好。”
因为他们相信,未来的前景是美好的。
梦想延伸
房子不仅满足居住需求更有精神追求
城市在变迁,人们的栖居需求也在变化,从最早的单位福利分房,到后面第一批商品房小区建成,昆明市民慢慢感受到住新房的幸福。
很多上年纪的人多会熟悉一个场景,就是一家几代人居住在又挤又破的旧房子里,房子里没有厕所,上个厕所要跑到每个楼层的楼梯口。当时很多人的梦想不是小区的配套、景观有多好,而是有个厕所或者是厨房。进入90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配套的重要性,小区里的配套也开始各有特色:网球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中小学、幼儿园等出现。之后,大盘开始出现,不仅有正常配套,还有医院、学校、商业等在内的所有城市配套,一个大盘似乎是一座小型的城市,业主在项目内吃穿住医,也就是城市综合体的出现。
在项目内业主的基本需求都满足之后,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更高层次的需求方面做文章,比如别样·幸福城打造的“幸福社区”和“幸福课堂”,保利·六合所倡导的“专筑文化地产,深入人文关怀”,也从深层次关注业主的精神需求。
于是,业内预测: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仅注重配套建设,重视生活便利性,同时注重特色化、个性化以及服务性。随着置业观的进化,人们的置业要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