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新闻

叶县两大主导产业引领发展 盐田里长出企业巨头

2013-05-07 06:09:42 来源: 中原网--郑州日报
字号  

白地起步发展迅猛

作为“岩盐之都”,当地的盐化工产业更是抓住机会扩大生产。在平顶山神鹰盐业公司的盐化工产业园施工现场,年产100万吨制盐工程扩延指挥部指挥长姚长连指着一个半遮挡的大家伙说:“这是从德国进口的压缩机,是现在国际上最先进的热机械制盐技术,购买费用为人民币6000万元,采用这种技术不烧煤,以电能代替锅炉蒸汽,没有废气排放。这个项目也是国内第一家全热压制盐企业。”

站在工地一处厂房的二楼,公司总经理刘红兵指着前方层层叠叠的山脉告诉记者:“前边6公里处有公司的矿山,从矿山里开采出来的岩盐通过管道输送到这里进行盐的生产加工。”

据了解,神鹰盐业公司现在有个5万吨产量的老厂,为了扩大再生产,公司采用当今国际先进技术和一流设备在集聚区投资建设盐化工专业园区,一期工程投资6.7亿元,主要建设两条60万吨精制盐,到今年6月底就能实现投产,二期工程计划投资2.5亿元,马上也要开工,此外还有3期工程。该产业园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实现就业1900人,将成为拥有国际先进技术的高新盐化工企业。

在神鹰盐业公司工地的一处介绍栏上,向人们展示了盐产业链的开采、生产、加工等过程。而在盐产品的开发上,除了人们熟知的营养保健盐如碘盐、钠盐等食用盐外,还包括胡萝卜素盐、核黄素盐等品种。其他的如调味食用盐、洗涤日用盐、理疗盐用品等。

而在中平能化集团联合盐化有限公司的监控室,通过电子监控,制盐车间副主任张燕坡不停地查看各个车间的生产动态,“每个车间都有人在现场值班,但是监控如果发现某道工序出现异常问题,就会马上实地查看。”指着像沙子状向下洒落的工业盐,张燕坡说,现在每天外调装车的盐在4000吨左右,在盐落下的地方可能就有车辆在下面接着,而该厂日产量在4800吨左右,所以每天实际库存的盐是很少的。

中平能化集团联合盐化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全帅介绍,公司现在拥有两套60万吨真空制盐项目,年产能已达140万吨,在全国盐业系统居于前列。二期工程为年产30万吨PVC配套25万吨离子膜烧碱项目,目前主体结构土建部分已完成80%,主要生产设备安装已经开始,预计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年新增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3.5亿元,增加就业人员3000人。 “在叶县县委、县政府和产业集聚区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盐化公司发展从一块白地起步,发展到现在的规模,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5.3亿元,实现利税突破1亿元。”

点评

打好三张牌提升竞争力

中国产业集聚区网首席顾问 杨建国

坐拥全国第二大内陆盐田,“中国岩盐之都”叶县完全有资本“靠山吃山”,然而叶县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着一条主线——循环经济。历史的殷鉴在先,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肆意的挥霍,只有懂得创新,注重持续,讲究集约,才能使资源源源不断地发挥价值。

将叶县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之路放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中看也未尝不能称其为一种转型:一方面,高瞻远瞩,防患于未然,从产业链的源头着手,突破资源束缚,加大科技投入,使传统的产业链内涵和外延不断延伸,如此不仅能使“家底”持续生金,提高了附加值,还进一步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以品牌企业带动产业集聚,通过龙头企业和龙头项目带动,吸引关联配套企业跟进落地,如此,既缩减了生产成本,也使生产方式更加包容多元,最终实现了主导产业纵向连接、横向配套,进而激发产业集群效应。

品牌也是生产力,这句日益被时间和市场验证的箴言在叶县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诠释。按照“转中求快”的要求,叶县重点围绕建设产业集聚区打出了三张“品牌”牌:1.引资牌。提高招商引资门槛,重点引进与主导产业相关的高关联度、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品牌企业;2.服务牌。将服务细节化,将客商的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败的重要指标,以服务留商、养商;3.创新牌。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以技术创新占领市场制高点。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优势互补,科技创新激发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循环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叶县“生产品牌产品、建设品牌企业、打造品牌产业集聚区”的梦想指日可待。

[作者:记者 胡审兵  编辑:赵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