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女大学毕业生赴云南支教收获坚强:这里需要我(图)

2013-05-06 10:53:00 来源: 南方日报 
字号  

郭杏珍和她的学生。

  青春,不同的年代有相同的底色——奉献。

  2011年6月,郭杏珍身边的同学、朋友纷纷投身求职或考研,汕头大学毕业的她却选择到滇南山区支教。

  出发前,她在网上留言:“我要用我未来两年的时间、用我的实际行动,为这里带来改变。”

  在云南省云县茂兰中学,两年前当郭杏珍给孩子们照相时,他们都害羞地用手遮着脸;两年后,这群孩子会自信地对着镜头展现笑容。

  她撒播的启智种子,正在悄然发芽……

  茂兰中学,亲切的凤凰树

  两年前的6月,郭杏珍面临毕业。她接触到一个专业化教育的非营利性组织——美丽中国。该组织当时正在招募中美两国青年到教育薄弱地区支教。“我觉得机会到了,如果年轻时没勇气去做,将来也不可能做了!”她果断加入了该活动。

  当年7月6日,她从广州乘火车抵达昆明,再转至临沧接受一个多月的培训。9月开学,郭杏珍被分配到云县茂兰中学当生物老师。

  “乳白色的石头上有红漆喷上的校名,还没铺上水泥的校道走起来尘土飞扬。唯一令我感到亲切的是教学楼前的两棵凤凰树,因为让我想起了汕大。”这是郭杏珍首次站在茂兰中学门口的印象。

  她坦承曾动摇,但找到了动力

  茂兰中学初一有8个班,但仅她一名生物老师。

  “学生上课捣乱、不做作业、考试作弊、装病不上课……”由于不是师范专业出身,郭杏珍不知道如何安排课程进度、变换讲授形式、把握课堂的气氛。

  “首先我要把握全局,不能因为小部分学生影响了其他人。对于比较胆小的学生,要多多敦促和表扬。考试作弊不可能一朝一夕改正过来,但我发现一次就会警告一次,这是持久战啊!”支教一年零九个月后,她明白“教”和“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像生活靠自己解决就可以。

  衣服破了自己补,衣柜坏了自己修。在最美丽的年华选择支教,对一个女生来说,除了生理上的劳累,还有心理上的磨练。郭杏珍感慨:“整个过程或许有不少的痛苦和煎熬,但更多的是有趣和充实。”

  每次假期回家或与亲友聚会,是郭杏珍情绪波动最大的时候。她坦承看见好友得到企业抛来的“橄榄枝”,拿着高薪厚禄时,内心都会动摇。“我很多次都偷偷地哭,然后一次次不断地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每种选择都有得有失。我很感动孩子们会送我亲手栽种的花朵、用心做的小手工,这些都是我前进的动力!”

  我在这里,因为这里需要我

  说起“一对一助学计划”和净水器装置,郭杏珍脸上浮现自豪。茂兰的学生夏天都是直接喝自来水解渴。支教的第一学期,她和同事买了热水壶和“热得快”,每天给班里的孩子烧开水。

  “一壶水没多久就喝完了,所以我想到了购置净水器。”郭杏珍利用假期在广东一家律师事务所实习的机会,向同事提出支援学校的想法。“没想到他们都愿意出这份力。”

  “爱共线”公益组织举办了“梦想爱行线”活动,郭杏珍联系了该活动负责人之一丝路,在他们的帮助下开展了“一对一助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成绩,她挑出了26名学生,帮他们每人办一张银行卡。资助者每月会汇款到卡上。

  她在其中扮演桥梁角色,除负责联系资助者,还教学生使用银行卡,记录汇款和取款明细账。她打算在支教结束后把项目交给学校统一管理,“这才是真正的、长久有效帮助学生的做法。”

  今年7月,郭杏珍将结束为期两年的支教。她在网上的同学圈里,上传了许多当地孩子和生活环境的照片,其中一个相册的签名是:“我在这里,因为这里需要我”。(记者 雷雨 实习生 郑莹莹 通讯员 黄志鹏 余珊燕)

[作者:张志刚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