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媒体析大学寝室关系:从生活支配者走向环境妥协者

2013-04-26 14:31:00 来源: 山东商报 
字号  

  你的“伤不起”,怎成他的“伤别离”

  十年寒窗,本来不易,同窗友好,这种缘分更值得珍惜。但是这种关系现在沦落到“感谢不杀之恩”的地步了,它的迷失在哪里?是父母“提防不断”的唠叨,还是学业重负的压力排解?是物质社会里功利竞争的排他?还是新兴电子文化里的唯我?总之,一些脆弱者的“伤不起”,看似是一种个性化悲剧因素使然,但背后却有着深层的社会“根基”。

  对立,何以能 被“琐事”激发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曾调查发现,学生咨询的心理问题中超过三成与寝室关系、班级同学关系有关。鉴于此,有心理专家建议学校应该有所作为,主动介入,比如学生在入学时应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跟踪,学校平时对学生应安排心理健康的课程。

  19日下午,上海警方初步查明:复旦投毒案嫌犯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洋不和,心存不满而痛下“毒”手。

  而近日发生在南京南航金城学院的血案也仅仅是因为室友沉迷游戏,未及时开门,继而拔刀相向。

  在早前的吉林农业大学血案中,被告人郭力维因觉得赵研打呼噜影响其休息,曾将其晚上打呼噜视频传到校内网上,两人因此关系不合,结果走向极端。因为生活琐事就要投毒、动刀子?现在的学生就没有一点“退一步,海阔天高”的觉悟?

  在新华社的报道中,长春一位心理咨询师认为,一些走极端的学生,属于直线思维,没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思维比较偏执、狭隘。这种心态属于心理不完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的年龄分布已经表明,他们已经处于成年人的行列,是一个对自己的行为能够做出合理取舍的群体。说这样一群有知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幼稚”,是不是以偏概全?

  事实上,情况可能如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任黄洪基所说的:“当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宠爱,生活技能不足,又缺乏与人共处的理念,进入学校后,面临激烈竞争,解决冲突、调整情绪的能力差,造成了许多宿舍里本不该有的矛盾。”

  从一种生活环境里的“支配者”,走向另一个环境里的“协商者”甚至“妥协者”,是对一个人适应能力,转型能力的考验。而对于“90后”主体的大学生们来说,这可能是这一代人独生子女身份拥有者,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在平时的生活体验中,他们养成了个人利益不可让渡性的错误认知,因此,面对一些小小的纷争,比如水电费分摊,很容易因为缺乏“妥协的习惯”而导致双方关系的僵化。“以我画圆的意识”,可能就是琐事激发矛盾的罪魁祸首。

  同窗友好的 “代际差别”总之,有你没你,我可以“独立生存”。这种对人际关系的依附性减弱,显然也造成了同学之间,同室之内感情的冷漠。相关调研亦显示,不少大学生常常感到很难被承认和理解,常常面临消极和谴责性评价。

  “走进宿舍的时候,没有人抬头看我一眼,我把大包小包放在属于自己的床位上。当我试图用一个招呼打破沉默的时候,却发现他们的耳朵眼里都塞着耳机……”2012年入学的时候,大一新生“小陌”在自己的日志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以凄冷开场的大学生活,不知道会给曾把大学生活在脑海中描绘的五彩缤纷的少男少女,造成怎样的失落感。

  但是很多可见的名人回忆录里,都不乏这样舒畅的场景描写:没等进门,就会有舍友把你的包裹行李一把夺过去,为你安排床位、为你打好一暖壶热水、告诉你卫生间的方向,或者先热情地做一下自我介绍,然后拿出自己家里带来的土特产……

  两相比较,真的是叫人深感物是人非,世易时移?

  其实,在很多家长“送孩子”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这种变化来。在一个小区论坛中,不少家长议论自己送孩子的心得:幼儿园家长在接放学出门的孩子时,孩子们在门口会大声呼喊小朋友的名字,并以认识一位新伙伴为荣;中小学的孩子在放学的时候,则会有三三两两的铁哥们,大家商量着放学后的打算,或者聊一些彼此感兴趣的话题;而到了大学,家长们往往是看到子女一个人单独进出,身边没有一个多余的人,俨然“成人”的样子了。

  如果说,这种“同窗”好友的数量随着年龄阶段的增长,会呈现同比例减少,是因为“成长”的天然发育结果使然的话,那么,存在于代际之间的大学“同窗”的不同感觉所自何来呢?

  在“象牙塔”年代,人们把校园当成文化圣地,而同学之间的关系更是“同道中人”,没有被那么多的功利想法占据。

  但在复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林某的微博中,有这样一篇博文,概括了许多当下学生的思想焦虑:“不孝有三:学医,读研,单身。被父母催婚的年纪,浮躁的环境,急功近利的心态,本该有的年轻人的意气风发,逐渐被逐步靠近的现实瓦解,剩下的只有越来越不自信的内心与不坚定的信念……”

  这里面的表述道出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写照,但这些显然还不是问题的全部。

  摆脱被动型 “相邻关系”有人说,高校宿舍关系其实是社会人际关系的投影。因此,要改善和重建大学生宿舍关系,应当抓住根本。首先要由成人世界以身作则,营造信任、包容、和谐的环境。而学校管理上,也应该让同学这种相邻关系有着更多主动选择的空间。

  可以看一下现在的年轻人忙碌的事情,也会得到这种与他人“不兼容”的心理机制与自己的“相处对象”变更有关系——

  网游是不需要别人插手的、手机下载音乐是不需要借用别人录音带的、网上搜索资料是不需要向别人讨要原著的,有电子书库写论文就无需向别人讨教……

  可能,问题或许就出在这里。

  但一个描述“关系文化”的新词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拼同学”。这个词看上去本已让冷漠的同窗“亲密”了很多。

  很多媒体报道,一些家长甘愿多付数万元择校费让孩子进入名校,以便让孩子能够认识名校里的同学,以后办事有强硬的关系网。

  似乎,“同学”一时之间成了香饽饽。但是,很显然,并不是什么样的同学都可以受待见。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新同学关系”就说明了这一点。

  一些商界大佬,政界要人,纷纷选择就读一些收费高、知名度大的商学院或培训机构。而据说,来此就读的人,目的并非要获取什么知识,而是要来交往新同学的。

  众所周知,一个培训机构内的“学生”,大都是从事相同或相近职业的IT工程师、HR经理、经销商。

  有这样一群同学,就能满足工作中互相交流的需要,因而其使用价值不言自明。

  有评论人士指出,最近几年,同学会、校友会之类的活动层出不穷,联络感情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同学就是生产力”,并无限地发扬光大。

  社会学认为,人的社会关系有四种,依次是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第四种关系就是学缘关系。

  同学的“功利化”使用,无疑让被动住在一起的室友们,没有“互惠”的便利,这也是催生同窗冷淡的因素之一。对此,学校应该主动调解。

  据报道,在美国,学生在住宿方面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学校也会通过一系列手段来增加室友间的和谐,例如让志趣相投的人住在一起,签订室友协议让双方达成共识和理解以及宿管员的监督和调节等等。(记者 肖明君)

[作者:肖媛媛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