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碣石美酒“醉”美蓉城:以干红闻名的河北昌黎

2013-03-29 13:55: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号  

  中新网3月29日电 蓉城三月春光美,千年美酒惹人醉。享有“天下第一会”盛誉的春季全国糖酒会于3月28日至31日在四川成都举行。在万商云集的成都国际会展中心主会场内,河北•昌黎酒业联盟组织联盟内华夏、朗格斯、浪淘沙、夏都、越千年、长城庄园、今朝美、诗百轩、龙腾、十年红、昌都、福波斯、红色波尔、金海与中国葡萄酒信息网、葡萄酒商务杂志、酒世界杂志合作,举办首届国际领袖产区葡萄酒(中国)质量大赛金奖品鉴晚宴、2013第二届国际领袖产区葡萄酒(中国)质量大赛新闻发布会、昌黎干红葡萄酒三十周年纪念活动新闻吹风会、中国昌黎产区优质葡萄酒品尝展示活动。向来自海内外的糖酒食品客商集中展示了昌黎干红的风采与特色,成为本届春季糖酒会的一大亮点。

  1、昌黎 以干红闻名

  地处燕山山脉碣石山脚下的河北昌黎县位于北纬39°22′至39°48′,与世界著名干红葡萄酒产地法国"波尔多"地处同一纬度,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非常适宜酿酒葡萄的生长,被誉为"世界葡萄酒黄金产业带上的明珠",是国内外著名葡萄与葡萄酒产区之一。早在1983年昌黎用自己种出的酿酒葡萄酿出了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北戴河”牌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并荣获全国酒类大赛金奖。上世纪80年代初,昌黎从法国波尔多引进赤霞珠葡萄苗,创建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片酿造干红葡萄酒的酿酒葡萄基地。

  历经近30年的精心培育,让昌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得以充分展现,土壤、光照、气候等独特的自然条件加上优良的栽培品种,再加上先进的栽培技术、国际一流的酿造设备和酿造工艺,孕育出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昌黎葡萄酒。目前,昌黎已形成集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橡木桶生产、彩印包装、酒瓶制造、塞帽生产、交通运输、物流集散为一体的葡萄酒产业集群,年营业收入超25亿元。

  昌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上级部门和有关方面的广泛认可。2000年,昌黎县分别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国干红葡萄酒之乡”、“中国酿酒葡萄之乡”和“中国干红葡萄酒城”。2002年8月,“昌黎葡萄酒”成为全国葡萄酒行业第一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6年6月,昌黎被河北省科技厅认定为“河北省干红酒酿造特色产业基地”,成为第一批“河北省区域特色产业基地”之一。2008年7月,昌黎被纳入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2008年12月,河北昌黎干红葡萄酒产业聚集区被确定为河北省首批省级产业聚集区。

  2、“种”出一瓶好酒

  在葡萄酒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葡萄酒是种出来的”。葡萄酒三分靠“酿”,七分靠“种”,这是业内人士的一致观点。

  为了生产出高品质、高档次的葡萄酒,昌黎县首先狠抓了基地创建这一关键环节。县委、县政府依照国际惯例成立了葡萄酒业管理局和葡萄酒研究中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建立了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关系,并通过酿酒葡萄协会实行酒葡萄行业“双控”管理,即控制产量,提高品质;控制用药,减少农药残留,酒葡萄种植户和各企业统一采用国际标准种植葡萄和生产葡萄酒。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价格机制,坚持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经有关部门连续多年测试,在正常年份,昌黎的赤霞珠葡萄含糖量在21°~23°之间,最高能达到25°,向世人充分证明了昌黎生产的酿酒葡萄是国内品质最好的。科学的管理,优良的品质,加上大规模的种植,使昌黎的酿酒葡萄已经在国内外形成了优势。

  为进一步促进葡萄酒产业的快速发展,昌黎县还积极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目前拥有171名从事酿酒葡萄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的技术人员,其中拥有中高级职称的51名。在葡萄酒酿造方面,该县有国家级评酒委员11名,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40余名。昌黎境内有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等科研教学机构。此外,昌黎县拥有省级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首家省级“昌黎葡萄酒技术研发中心”、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与地王共同建立的地王葡萄酒研发中心、西北农林大学葡萄酒学院与华夏公司成立的博士流动站等6家葡萄酒专项研发机构,同时还与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机构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各项活动,为企业提高产品研发、为基地农户提高管理水平助力。强大的技术依托,为种好葡萄、酿好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全县3.6万亩酿酒葡萄通过了原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多家干红酒企业通过了“GB/T19002”和“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华夏长城系列葡萄酒还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的葡萄酒品牌,2002年8月,“昌黎葡萄酒”被核准为中国葡萄酒行业第一个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华夏长城凭借其优质的产品质量成为奥运会葡萄酒专用酒。

[作者:刘虹利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