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施正荣和他的尚德过山车:企业命悬地方政府态度

2013-03-26 09:05:00 来源: 新京报 
字号  

  在海啸中仍扩张

  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国际市场对光伏组件需求大幅下降。但国内厂商仍在逆势扩张产能。

  转折点来自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国际市场对光伏组件需求大幅下降。但国内厂商出货量仍在逆势上涨,巨大产能过剩导致光伏电池价格大幅下滑。

  施正荣创造的财富效应加上行业本身利润高、门槛低,让投资蜂拥而至。尚德之后,陆续有天合光能、赛维LDK、英利绿色能源等数十家光伏企业赴美上市,延续着造富神话。一些小企业也层出不穷,浙江省高峰期共有光伏企业205家,其中110家成立于2010年9月以后,规模均在10万千瓦以下。

  光伏组件价格从2011年的每瓦1.4美元下降至目前的0.7美元每瓦。光伏平均利润率从2009年下半年的30%一路下跌到目前全面亏损。

  自2011年以来尚德电力股价长期徘徊在9美元,此后一路下跌,去年长期在1美元徘徊。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建成的光伏组件产能达4500万千瓦,是2009年的700%。而2011年我国光伏电池产能已达3500万千瓦,可以满足全球光伏电池的安装需要。

  即使这样,行业大佬仍未放缓产能扩张的步伐。

  “从公司管理的角度而言应该迅速压缩产能、压缩成本,以现金为王,但是包括尚德在内的中国光伏企业仍在扩大产能。”正略钧策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民表示。

  2007年尚德的产能只有360兆瓦,2012年这一数字跃至2400兆瓦。英利绿能不甘落后,2012年英利出货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一。

  产能竞赛死局

  对方不扩大产能,己方扩大的收益为最大,当然要扩;对方扩大产能,己方不扩,损失最大,最后还是要扩。

  在寒冬中,不仅是尚德、英利,天合光能、晶澳太阳能、晶科能源等出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幅。“现在是全行业亏损,比的是亏损多少。”英利董事长苗连生日前表示。

  “在光伏大船上,嘈杂无序的状态将随着一批人的落水而改变。”面对行业困境,苗连生2012年初表示,早等着这一天。

  市场观察人士李彤用博弈论做了分析:单方扩大产能,可以获得五方面的收益:成本优势、市场占有率、土地税收政策优惠、资本市场的追捧银行的追加信贷、品牌知名度。从博弈论角度看,扩大产能是必然选择。对方不扩大产能,己方扩大的收益为最大,否则收益为零,当然要扩;对方扩大产能,己方按兵不动的损失最大,如果奋起直追可将损失减小,最后还是要扩。

  阿特斯太阳能董事长瞿晓铧表示,晶硅光伏组件的价格早前由国内几大龙头企业所制定。2010年开始,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生产组件的中小企业,并挑起价格战,原来的行业联盟也被打破。

  据了解,即便在美国“双反”对华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后,国内光伏组件企业仍没有停止在欧美市场打恶性价格战。一些中小企业的组件从0.8美元/瓦,降至当前的0.65美元/瓦。

  激进扩张的恶果是负债率畸高、稳健性全失,抗风险能力低下。长久以来,尚德电力的刚性流动负债(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等)一直高于其可以动用的流动资产(包括未受限的现金、存货、应收账、预付款),到2011年末缺口达到12.65亿美元。

  除了从资本市场融资,银行贷款成为主要融资对象。尚德的银行贷款从2005年年末的0.56亿美元攀升至2011年年底的17亿美元,不到7年暴增30倍。

  直到2012年9月,尚德的产能扩张之路才走到尽头。新任CEO金纬宣布削减四分之一的产能,裁员1500名。今年3月,尚德电力又宣布关闭美国亚利桑那的工厂以进一步缩减产能。

[作者:史建磊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