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娱评:奥斯卡何以成为世界电影标杆

2013-02-26 13:33:00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字号  

  李安亲吻 “小金人”

  毫无疑问,每年的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已是全球电影人普遍关注的焦点,是迄今国际公认最具公正公平和科学的评奖机制。虽只是一个国家电影科学与艺术的专业奖项,却因其深刻影响,成为人文情怀、电影审美趣味的国际风向标,客观上使其国家精神和价值观念对全球形成巨大的渗透和广泛传播。

  放之四海的普世情怀

  纵观八十多届奥斯卡评奖历史,人们不难看出,其一直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这是因为电影是表现时代与人性的艺术品,而奥斯卡的奖项是集体投票的结果,其时代的印痕会程度不同地体现在电影制作和每个评委的选择以及最终的评奖结果。比如,在1942年至1945年好莱坞摄制的1700多部电影中,有500部(大约占三分之一)的电影直接或间接地与二战有关,而这四年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也多与战争有关,比如《忠勇之家》、《卡萨布兰卡》、《黄金时代》等。包括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最后赢家《逃离德黑兰》,以及获得提名的《猎杀本·拉登》都是对并不久远的国际重大政治事件的形象呈现,有人因此诟病奥斯卡是美国“主旋律”。

  客观审视八十多届的奥斯卡获奖或提名影片,“主旋律”事实上一直占据着主流,只是此所谓“主旋律”并非美国独有,而是全球共同关注。

  仅以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9部作品为例——《爱》涉及的是人至老境如何面对疾病与死亡的尊严问题;《南国野兽》和《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程度不同地聚焦社会边缘群体的生存现状和关爱问题;《逃离德黑兰》、《猎杀本·拉登》均以国际真实事件为蓝本,涉及人道主义的国际救援和铲除国际恐怖主义的大是大非;传记片《林肯》和黑色电影《被解放的姜戈》不约而同地有着为消灭种族歧视、争取人生而平等的不懈抗争;至于李安执导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悲惨世界》,更是宣扬人可以通过对真与善的不断追求,提升自我,进而顿悟人生,完善自我,走向圣境的人类终极努力。

  再以近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影片进行比较,第81届的最佳外语片授予了日本电影《入殓师》,该片表现的是人对温情的渴望、生命的敬畏,以及对逝者的尊重;第84届最佳外语片颁给了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该片围绕一桩家庭官司细腻诠释了人的隔膜与相互理解的需要。从这些获奖影片中可以看出,不论政治派别,不论宗教信仰,不论国家政体,不论人种族群,符合的是超越了地域限制的人性基本善恶观。反观我们的华语电影选择的“冲奥”作品,就会发现,很多情况下,我们首先输在了价值观的混淆上,比如《投名状》所宣扬的兄弟仇杀,《赛德克巴莱》正面刻画的因民族对立进而滥杀无辜妇孺,《金陵十三钗》则以众多妓女的送死换取学生的存活,与珍爱每个生命的价值观明显相违。最终,这些敲锣打鼓去“申奥”的华语片连海选的大名单都没能进入。

  奥斯卡的“主旋律”,是涉及尊重生命、以人为本,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等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观,换句话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情怀,是人类普遍认同的“世界语”。

  科学严谨的评奖机制

  经过八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奥斯卡在全球影迷心中的公信力不言而喻。探讨其评奖规则的沿革,分析解读小金人屹立不倒的成因,总能给人以诸多启迪和镜鉴。大凡先进的体制和经验,往往内中道理很简单,奥斯卡的成功秘籍亦如是,若一言以蔽之,就是以科学严谨的规章体现了最大多数专业人员的选择。

  与国际各大竞赛性质的电影节不同,奥斯卡的各项荣誉都不是由临时组成的几个评委决定,即绝对不是某几个人或小集团的好恶选择。它是由包括十多位华裔电影人在内的全世界6000多评委的投票选择。至今,尚有国内一些不明就里的报刊错误报道,将奥斯卡的提名说成是由美国电影与科学学院的高层平衡遴选。其实,从最初的提名到最终结果均是所有评委投票决定,只是根据专业有所选择和侧重。比如提名是由不同专业分领域投票,导演评委提名最佳导演、演员评委提名最佳演员,还有专门的团队选纪录片和外语片提名,所有的评委提名最高大奖——最佳影片。其结果,完全根据得票的排列顺序,按照数量多少进行末位淘汰,从而产生各个奖项提名人选,最后是所有评委再进行最终投票评出获奖者。就是说,奥斯卡自始至终都体现着绝大多数人的意志。其结果也许不是某个人心目中的最佳,不是经过时间淘洗的最佳,但肯定是当时大多数人心中的最佳,靠游说拉票企图滥竽充数者绝不会笑到最后。而按照奥斯卡的规则,一旦发现私下游说评委的行为,即会受到严厉惩处,比如在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评奖中,马丁·斯科西斯执导的电影《纽约黑帮》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10项大奖提名,因制片人中间涉嫌为导演拉票,导致该片在奥斯卡奖项中最终颗粒无收。

  公信力的基础是公正公平科学的体制,而体制的形成必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除了严苛的专业确认,层层递进的公平海选,为保证奖项“最佳”的唯一性,奥斯卡还制定了繁复的杜绝影响投票的行为准则和宣传幅度,每现瑕疵总能及时纠偏。上世纪60年代之前,奥斯卡规则中将三票之差等同并列,于是,虽然几率微乎其微,“最佳”也偶有“双黄蛋”,比如,1968年的第41届影后,由凯瑟琳·赫本和芭芭拉·斯特赖桑意外同时获得。至此奥斯卡迅速修正规矩,一票之差也只有一人赢。因此,奥斯卡绝不可能出现如我们国内某些电影评奖中长官意志,人为干预,或暗箱操作,以及佳作寥寥却或以“双黄蛋”、“多黄蛋”或干脆平衡“分猪肉”的怪现象。有人戏称,国内某些电影奖项的客观效果是:远看似浇花,近看浇开水。由此看奥斯卡奖的评奖机制,值得我们的所有当事者警醒、学习和借鉴。

  放之四海的普世情怀,科学严谨的评奖机制,让奥斯卡成为一个标志,一种人文情怀的符号,有效地弘扬了其国家精神,并让其价值观得以潜移默化地无限渗透。八十多年的奥斯卡评奖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坚守以人为本的普世情怀,秉持一种公正公平的科学机制,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其公信力和影响力必然随之而来。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樽

[作者:蒲希茜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