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一去不返
赵本山的“隐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以赵本山为代表的央视春晚小品黄金时代的终结。
“无可奈何花落去”,央视春晚也未能摆脱“盛极而衰”的规律。深受观众喜爱的赵丽蓉走了、高秀敏走了,然后是范伟、宋丹丹相继告别春晚舞台,使孤掌难鸣的赵本山不得不将小沈阳等“赵家班”的弟子推到前台。新老交替是事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央视春晚舞台上也确实涌现出一批很有发展前途的小品新人(例如“开心麻花”团队)。但新人的培养尚须时日,像赵本山、赵丽蓉这种量级的小品演员,有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特殊土壤和条件,很难重现和“再造”。还有陈佩斯、朱时茂,因与央视春晚的“版权”纠纷而离开春晚,曾几何时,观众热盼他们重返春晚,春晚剧组也向他们发出邀请,二人却“好马不吃回头草”,一个说没有档期,一个说“移情别恋”,重返春晚希望渺茫。这样看来,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青黄不接、小品无“王”的窘境,令人忧虑。
本山“转型”大有作为
当一个明星宣布“息影”或隐退时,公众多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因为明星的这类表态不是心血来潮,就有作秀之嫌,往往不太靠谱。
但此次赵本山在《郭的秀》节目中宣布退出小品舞台,却并未引起人们的质疑。这不是因为“江郎才尽”,不是因为“廉颇老矣”,而是因为大家确信,离开了央视春晚舞台,本山大叔不会悠闲,也不会寂寞——他还有“本山传媒”这个庞大文化产业,还有“刘老根剧场”这个二人转舞台,还可以拍电影电视剧。而正在各大卫视热播的《乡村爱情变奏曲》,则是由他领衔、“赵家班”弟子共同打造的“乡爱”系列剧的第六部。一部农村大戏连续拍了六部还意犹未尽,人气不减,这在中国视坛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乡爱”为何能一部部拍下去,成为每年春节档的收视热点?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在质朴平实的百姓生活中,注入了赵本山的喜剧精神,换言之,赵本山的电视剧与他的小品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乡爱”系列拍到第六部,多少有些捉襟见肘的感觉:叙事节奏显得更加拖沓了,不合情理之处更多了,广告植入更露骨更讨嫌了,播出后被观众吐槽也是正常的。例如在情节设置上,让一对上海母女放弃大都市的公司白领生活同时嫁到东北农村,似乎缺乏生活依据和可信性;象牙山本来不乏能人、精明人,却被两个并不高明的骗子骗得团团转,竟无一人警惕和察觉,也有悖人物性格的逻辑……所以看“乡爱”不是看情节,而是看细节。刘能与广坤见面就掐,不是为了争个芝麻绿豆大点儿的官儿,就是看谁家姑娘小子能早生贵子。到了王天来这一代,挖空心思琢磨的,就是如何谋取父辈的财产。编导正是通过这些看似庸俗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善意地嘲弄了人性的弱点。它像一面镜子,使观众在笑声中看到了周围的人群,也看到了自己,从而产生思考和共鸣。
希望本山大叔“转型”后,将更多精力用到后面几部作品的打磨和提高上,为观众制造更多笑声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