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网友呼吁制定空气清洁法案

2013-01-29 16:26:00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相隔一周之后,北京雾霾天“卷土重来”。灰蒙蒙的天、四周弥漫的“毒气”、满街的“口罩面罩人”……市民在雾霾天中“负重”前行。

  近段时间,“戴好口罩,再坚持两天”、“家家关门闭户”、“买板蓝根N95口罩煮酸醋”……。各种相关防治空气污染措施,在各个网站和论坛疯转。某门户网站“雾霾天求雾散”的微话题,已有790多万网友参与。关于空气污染的讨论占据了微博话题榜首。

  空气污染,这个与每一个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尽显沉重和无奈。

  据了解,在四大主要污染排放源中,工业、交通、能源和建筑,与居民或消费者自身直接相关的就占据了后面三个,达到70%以上。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曾表示,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共同导致城市空气污染。

  面对一波又一波的雾霾天,各方面在努力行动。气象局及时发布预警,让公众做好应对准备;“史上最严”《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公开征求意见;各地政府也陆续坚定整治空气的决心;地方两会召开之际,治理空气污染成为政协委员们关注的重要话题。

  关于治理空气污染、拯救空气的呼声不绝于耳,然而,立法才是最重要的出路。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上发起了《空气清洁法案》的立法呼吁,这一呼吁获得了其他网友的支持,短短2个小时微博被转发1621次,收获评论691条,发起的投票有10682名网友表示支持立法。

  从去年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到《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大气污染防治已经迈出扎实步伐。然而,我国大气环境形势严峻,传统的煤烟型污染尚未有效解决,机动车和重化工业造成的PM2.5、臭氧污染又接踵而至。现有法规以及环境保护工作与群众要求存在较大距离。

  “在环境污染成为‘事件’的推动因素背后,更加重要的推动力来自于信息的披露与公众的参与。”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表示,治理空气污染,立法的同时,需要公众全面的参与。

  纵观国外治理空气污染经验,1952年“能杀人”的“伦敦毒雾”,在经过了官方和社会数十年的系统努力治理下,目前城市“PM2.5浓度只超过25微克/立方米”,伦敦告别“雾都”,这并不全归功于政府,更是因为严密法条下的全民参与治理。

  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指出,在一方面加大环保执法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工作力度时,另一方面要提醒公众加强自我防护。需要树立全民意识,需要全民参与,共同治理。

  如今,民间已经有所行动。互联网上,网友纷纷呼吁“禁止城市中烧烤”、“禁止放鞭炮”、“倡导坐公交车”、“骑自行车”上班;环保志愿者们向北京市政府发出公开信--《呼吁给身受空气污染危害的人发放“呼吸保护用品”》;公众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造成环境的恶化,呼吁大家共同努力打破交通拥堵和空气治理的恶性循环。

  “让公众参与,使更加全面的环境信息促使其转变生活和消费方式,唤醒其环保的主题意识,实现空气质量、城市发展在土地,产业与人口意义上的同步。”李志青说。(黄玥)

[作者:姚培硕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