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儿看看乐谱,一会儿看看手指,两个月前才开始接触电子琴的退休工人王碧珍说她对曲子“不熟”。
“但是我经常来。”在一间四五平米的琴房,65岁的王碧珍继续认真地练习她的曲目《敖包相会》。
王碧珍是成都市龙泉驿市民艺术学校的学生。自2007年成立以来,该校已累计向5万人次提供了免费培训。校方负责人介绍,学员中最年长的76岁,最小的只有4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数亿中国人在过去30多年摆脱了贫困。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已不满足于填饱肚子,他们希望有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中国的执政者已经意识到了普及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龙泉驿市民艺术学校便是政府为满足民众对文化服务需求的尝试之一。该学校聘请专业艺术教师,向市民免费提供包括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绘画、节目主持在内的59类艺术课程。学校的运行和设备的配备均由当地政府买单,目前该校的投入已达600万元人民币。
在一楼的舞蹈排练大厅,二三十名中年妇女正在练习瑜伽。在乐器演奏厅,五六名中年人端坐在古筝前,一名年轻女教师正在给他们授课。
学校负责人介绍,该校开设的艺术培训班常常爆满。校长助理陈华兰说,为了让更多的市民有机会接受艺术的熏陶,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凡是无故缺席两次课程的学生会被取消培训资格,由未能入学的市民替代。
对王碧珍来讲,免费是她报名参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不喜欢打麻将,他们这里不要钱,我没事就来。”她说。
专家认为,目前中国在基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城镇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巨大需求。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值得推崇。
近年来,中国政府正着力丰富基层民众的文化生活。政府鼓励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在基层兴建文化站和图书馆等。
专家认为,尽管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幅度有所增加,但是文化设施的分布仍呈现出不均衡状态。欠发达地区与富裕的地区仍有差距,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和设施落后于城市。
成都市文化局局长朱树喜在接受书面采访时说:“村级公共文化建设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村级公共文化经费缺乏是困扰全国各地的共性问题。”
中国正力求改善文化投入结构,文化事业费用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比如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85.78亿元,占全国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作为成都市唯一一家面向市民免费提供艺术培训的学校,龙泉驿艺术学校已经在12个乡镇开设了分校,招收的学员包括许多基层农民。负责人王华介绍,今年政府还将出资为12个分校各添置100件乐器,包括琵琶、古筝、小提琴等。
校长助理陈华兰的另一个身份是乡镇分校的培训老师,她每周要去乡镇分校给学员培训电子琴,农民学员的学习热情令她印象深刻,“他们没有基础,手指有些僵硬,但是练习起来特别认真。”她说。(记者田野 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