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法学教授谈宪法困惑 很多人觉得和自己没关系

2012-12-12 11:3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字号  

  每天耳濡目染,大家自然会认为宪法就是约束政府行为的

  2009年6月22日,即将毕业的蔡克蒙正在北大校园里摆摊卖书,母亲打电话通知他父亲体检查出了胃癌肝转移。

  他含泪赶回家,眼睛哭红的母亲正在看体检报告,而父亲则平静地坐在沙发上,改着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的宪法试卷。

  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蔡克蒙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学习宪法学。

  新的环境里,宪法课成了这个年轻人重点观察的对象。法学院里有两门课教宪法,一门跟言论自由有关,另一门则关于平等和分权。尽管美国《宪法》文本只有薄薄一册,但配套的常用教材却有1600页,每页都有A4纸大小,甚至可以被蔡克蒙“当哑铃来举”。

  让蔡克蒙感到新鲜的是,美国这边的宪法课并不是必修课,每年也没有专门的“普法日”。“我甚至想不到‘普法’这两个字的英文直译。”他说。

  然而在美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又似乎与宪法息息相关。蔡克蒙平时打开电视,经常看到政府和议会打官司的新闻,而大部分群体的利益诉求往往都会以宪法诉求的方式表达出来。在他的印象中,像“后‘9·11’时代到底对恐怖分子的人权保障到什么程度”、“政府是不是能够获取个人信息”等话题,都是美国民众相当关心的。

  “每天耳濡目染,大家自然会认为宪法就是约束政府行为的。”蔡克蒙觉得,这或许就是宪法教育不必通过法学院进行的原因。

  事实上,王人博也曾在一份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份调查:当在街上遇到态度不好的警察时,很多美国人的口头禅都是“你侵犯了我的宪法权利”。但另一份调查则显示,其实超过半数美国人并不清楚宪法里到底规定了什么。

  “你要让老百姓热爱这个东西,不是要弄什么条文,而是要让他能从这里得益。这是最实在、最根本的一个东西。”王人博说。

  在中国政法大学的图书馆里,有三排书架都是美国国会赠送的精装宪法判例。许多判例涉及政府违宪,“比如,王人博诉美利坚合众国。”王人博哈哈大笑,带着浓重的山东口音开玩笑道。

  “我觉得他们老百姓心里头好像有这样一个意识,我们的政府每干一件事,都要看看是不是合宪。”蔡克蒙也这样说。

  早在2008年,他就去过一次美国,在和房东聊天的时候偶然谈及一件涉及美国政治的事情。

  这让蔡克蒙想起,自己本科时候的第一堂宪法课上,张千帆老师问他们:“什么是宪法?”

  那堂课上,张千帆连续放了很多张地方政府建造奢侈大楼的图片,然后对他的学生们说:“宪法不是政治宣言,不是一张纸,而是一个法,一个能够约束政府行为的法。”

  今年12月4日那天,蔡克蒙和往常没有什么不同,他在博物馆里读书,看了几本研究网络言论自由的著作。他正在准备申请法学博士学位。

  蔡克蒙的愿望是,回到中国,像父亲一样,做一名宪法课的老师。

[作者:王永吉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