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黄冠、白靖利)华山滞留上万游客,普陀山滞留2万多游客,故宫游客突破单日历史记录……连日来,各地景区出现旅游“井喷”现象,甚至有游客惊叹景区“被踩沉”。作为旅游大国,如何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深思。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旅游休闲日益成为我国居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之一、第四大入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极为高涨。
“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的全面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旅游服务质量总体水平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很大差距,影响和制约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市场秩序还没有根本好转,急需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模式、新办法。
每逢节假日景区旅游出现“井喷”现象,反映了我国旅游总体供给不足、管理滞后等深层次矛盾。当前,尽管各地旅游市场规模正在持续扩张和大规模建设,但是发展方式和运行方式依然比较粗放。许多地方仍处于单纯依托门票的经营模式,没有形成完善、高效的产业链。要实现旅游业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急需提高旅游管理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要避免景区出现旅游“井喷”现象,重要的一个办法在于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自2008年起,我国开始施行带薪休假制度。然而,能享受带薪休假的职工,大多集中在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而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个体私企的员工,因无法享受带薪休假,外出旅游计划不得不集中安排在小长假或“黄金周”。只有推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在机会上保障人人享受带薪休假,才能鼓励人们选择非节假日外出旅游休闲,从而有效避免节假日旅游“井喷”现象。
节假日旅游出现“井喷”现象,大大超过了旅游城市和景区的接待能力,也使得旅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环境和条件都显得捉襟见肘、不尽如人意。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游客满意不满意为衡量标准。当前,各地发展旅游业“重硬轻软”“重建轻管”等问题仍然突出,旅游标准化建设特别是实施相对滞后,度假休闲和个性化旅游产品不足,各地政府和景区对游客满意度的重视不足。这些现象,无益保障甚至损害了公民旅游休闲的合法权益,不利于鼓励更多人走出家门享受旅游休闲。
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休闲是全体公民的权利。到“十二五”末,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37亿人次,旅游业初步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当前,旅游业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市场秩序,才能增强持续健康发展能力、为成为旅游强国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