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东往西
这是个严峻问题
自从2007年欧足联宣布第14届欧洲杯举办权花落波兰和乌克兰之后,欧洲主流舆论便一片哀号。原因很简单,东欧的足球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波兰和乌克兰两国的地理位置距离“欧洲中心”过远,基础设施也无法和欧洲发达国家相比。欧洲杯在这里举办既不利于大部分欧洲球队的发挥,也会影响球迷的出行从而降低欧洲杯的上座率。
事实上,波兰和乌克兰这两个东欧国家都有悠久的足球传统,且都在重大赛事中取得过佳绩,波兰队曾在1974年和1982年两次获得过世界杯第3名,乌克兰队则打入过2006年世界杯的1/4决赛。乌克兰独立前,曾为前苏联队输送过大批球员和教练员,前苏联队曾获得过1960年首届欧洲杯的冠军。
仅3队选择驻扎乌克兰
波乌两国以往都从未举办过大型的国际性体育赛事,联合申办欧洲杯成功后,波兰方面的筹备进度一直优于乌克兰,4个比赛城市早早确定。乌克兰却直到2009年才确定到底哪4个城市作为比赛地,很多场地的硬件设施也多次被欧足联警告,乌克兰国内政治斗争的热情明显高于对欧洲杯举办的期待。另外,乌克兰不是欧盟的申根签证国家,在出入境问题上无法提供给欧足联更多帮助。中国记者要往乌克兰采访,即使拿到了欧洲杯组委会的官方邀请函,办签证的时间也要长达1个月,而且该签证只允许一次出入境,并没有因为欧洲杯的原因而开放更多便利。
不但媒体伤神,各参赛国也在驻地的选择上费尽心机,最终出现的现象竟然是:16强几乎一边倒地选择基础条件和准备情况更好的波兰,只有包括东道主乌克兰在内的3支队伍愿意把驻地放在乌克兰境内。这样一来,像英格兰队、德国队这些队伍的比赛本来是在乌克兰境内进行的,但他们却要花大量时间往返驻地和赛地之间,两地距离接近1000公里。如此局面是欧足联预想不到的,他们非常担心各队过于奔波会影响状态。
各种囧态
乌克兰未准备好
记者于当地时间6月5日抵达基辅,在基辅机场可以看到,关于欧洲杯的宣传标识还是很多的。不过,针对欧洲杯参赛球队和官员的特别通道还未开设,志愿者也还未驻扎机场开始办公,更没有欧洲杯产品的专卖柜台。一名安检工作人员甚至一脸好奇地问记者:“你们为什么要来看欧洲杯?”其冷漠的态度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从机场进入基辅市区,机场高速两边虽然也有零星的欧洲杯宣传牌,但却没有悬挂参赛16强球队的国旗,在这代表东道国的“欢迎态度”方面,居然连两年前被称为“史上最差世界杯东道主”的南非也要“自叹不如”。
基辅市区关于欧洲杯的宣传气氛明显有所提升,但并不见得一切已准备就绪。大型球迷活动区设在市中心的独立广场和赫列夏季克大街上,能容纳7万人。但记者当天见到,从5月中旬才开始建设的该球迷区还未完工,工人们还在悠闲地摆放围栏。相比之下建成速度更快的倒是一些反对派阵营的帐篷,他们都是前乌克兰女总理季莫申科的支持者。
有中国记者试图在售票点买票,通过查询系统可见,乌克兰的大部分比赛,包括决赛都还有大量球票,票价从30欧元到120欧元不等。
乌克兰的4个比赛城市,最近的相距500多公里,最远的相差上千公里。基辅的交通设施是全国最发达的,专门针对欧洲杯的高铁也在8日开通,但他们暂时也没有信心能满足所有媒体和球迷往返各个赛地的需求。
语言也是大难题,乌克兰国内主要讲乌克兰语和俄语,基本不通英语。虽然基辅市区不少公共标识临时添加了英语,地铁也从1个月前增加了英语报站名,但当地的语言环境还是难以满足大量异国游客造成的需求。
外冷内热
欧足联仍有信心
波乌两国的欧洲杯媒体中心从6月4日开始启用,基辅的媒体中心就设在决赛场地奥林匹克国家综合体育场旁一幢经过翻新的政府办公大楼。虽然目前来到乌克兰的媒体记者并没有波兰方面的多,但该媒体中心已经陆续接待了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
媒体中心有大量志愿者,他们都是从基辅当地各所大学抽调的学生,英语水平都很好。中心各类官员的服务态度也不错,可以很耐心地向记者们解释各种问题。更为难得的是,组委会不但向每位注册持证记者发了一个十分精美的工作背囊,还提供了波乌两国8个比赛城市的停车证件,这可是连世界杯和奥运会也做不到的一项“特色服务”,起码体现出积极为记者解决交通难题的态度。
所有星级酒店全被订满
基辅媒体中心里的欧足联官员表示,乌克兰毕竟没有举办大赛的经验,所以这次在筹备和组织上肯定会存在很多困难。但他相信乌克兰政府和人民都是热爱足球的,他们也有信心看到乌克兰最终成功完成举办赛事的任务。他认为,随着欧洲杯的开始,乌克兰的足球氛围一定会很快地疯狂起来。
据记者初步打听,乌克兰目前的物价并没有因欧洲杯的到来而明显上涨,但酒店的租费就上升了3倍,几乎全部的星级酒店房间都已被订满。基辅的多所大学已经提前到月底开始放假,学生宿舍已全部开放给各路记者和球迷入住。就在记者下榻的基辅国立大学宿舍里,小小的接待前台已经贴满了各种欧洲杯的宣传画,还播放欧洲杯宣传片。
有学生志愿者很骄傲地向记者表示:“乌克兰是个坚强的国家,我们一定会办好这次欧洲杯,就像我们的宣传口号那样——乌克兰人,轮到我们了!”(张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