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微博上开始流行组图“杜甫的一天”,高中必修语文课本中的杜甫图像被涂鸦成各种形象:开摩托车、骑马,卖西瓜……在杜甫诞辰1300周年之际,谁也没想到对杜甫的关注会从恶搞开始。
记者 张晓媛
杜甫遭恶搞不是头一回
据作家骁骑校介绍,恶搞杜甫的图很多,“起初只是课本上的涂鸦,后来愈演愈烈,很多专业人士跟进,创作出更多高水准的作品。”在他看来,有些作品已经超越了恶搞的范畴,达到艺术创作的阶段。“至今天为止,最强大的一幅图是杜甫身着铠甲手持巨剑,站在由军舰、坦克和战机组成的军队前,下面写着:犯我杜大将军者虽远必诛。”
杜甫并非第一个被恶搞的名人,鲁迅、辛弃疾、李白、关汉卿这些在课本上出现过的名人都有被恶搞的例子。“想想我们的父母一辈,他们只会给教科书上的鲁迅画上个墨镜,或者胡子。而现在的孩子们,有了更加广袤的创作空间和来源。”济南新闻广播《博闻天下》主持人静宇在节目中专门就这个话题和听众进行过互动。
“大家要生活,要娱乐,要表达,然而现实生活能够表达的渠道却是少之又少,怎么办?网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众娱乐、乃至是恶搞的平台,一个人发出之后,百人、千人呼应。”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丽军博士在接受山东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无聊背后的文化虚无?
“恶搞的文化心理因素是很多的,我认为这不再是一种青年亚文化的叛逆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更深层的文化虚无主义,什么文化、思想、精神都不重要,什么诗歌、哲学、宗教都没什么用,只有眼前利益、只有金钱是重要的,即深层的伦理文化危机,整个民族文化信仰的消解。”张丽军说。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田录梅从心理学入手分析了这个现象。“这要看这些恶搞图片来自何人之手。如果是来自中学生(这种可能性比较大),无需大惊小怪。他们正处于叛逆期,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权威观念消解。这种叛逆对这些青少年而言是意味着自己‘长大了’。”在她看来,所谓恶搞不过是叛逆的一种表现。“个别成年人恶搞伟人名家的心理往往是比较复杂的,比如,按照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这种恶搞心理可能反映了恶搞者希望藉此舒缓自己内心的、不为人知(也往往不为己知)的紧张心理,如同人们通过开玩笑来舒缓自己的内心紧张、消除自己的尴尬心理是一样的道理。”
恶搞名人是民族的悲哀?
杜甫草堂宣传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2012年恰逢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馆内的纪念活动正在筹备,这个现象引起大家关注杜甫是好事,但因为对象是杜甫,网友创作时也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尊重传统文化。有评论家甚至把恶搞杜甫等名人上升到民族悲哀的高度。
“上升到民族的悲哀,并不过分,恰是如此。恶搞杜甫,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源于大众对文化、学术的敬畏感缺失。消解了杜甫,消解了鲁迅,我们还能够剩下来什么?”张丽军感慨说。骁骑校则持不同观点:“这些人忧国忧民之心用错了方向,学生恶搞的不是杜甫,而是课本,只要是课本上的插图,和政治、文学完全不挂钩,和思想家、文学家更没一毛钱的关系。非要追究的话,最多治一个污染课本的罪名。”
新闻附件
看到恶搞杜甫的图
第一感受是什么?
骁骑校 (作家,代表作《橙红年代》)
第一感受是有才,在课本上涂鸦的学生才华横溢,想象力丰富,画技精湛,不管杜甫化身摩托男还是贝吉塔,竟然惟妙惟肖。我小时候也曾在课本上涂鸦,不过水平有限,达不到他们的水平,深有后浪推前浪,后继有人之感。
张丽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很可笑,也很悲哀。可笑的是,竟然把这位沉郁悲壮艺术风格的诗人恶搞,觉得是风马牛不相及;接下来更多的是悲哀。
郁达夫说:“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有了英雄却不懂得珍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不珍惜本民族的文化英雄,反而嬉戏恶搞是很悲哀的事情。
田录梅(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没有太特别的感觉,有一些感叹,觉得现在的孩子对名家的权威观念、崇敬之情比较淡薄,想象力比较丰富但表达方式很局限。
静宇(济南新闻广播《博闻天下》主持人)
用范伟的声音:嗯哼,有点意思!学生很有创意,有的画的不错,可以推动国产漫画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