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历来是郊游、踏青的季节。(刘旦宅《踏青图》)
清明祭祖扫墓(《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绘画卷》)
卢忠仁
清明历来是郊游、踏青的季节,也是祭祀祖先和怀念已故亲人的日子。古往今来,有许多有关清明的诗,一方面描写人们郊游赏花的情景,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对先祖及亲人的赞颂和思念。
莺飞草长的清明景象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清明节又称三月节、扫墓节、踏青节、植树节、插柳节、秋千节,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节日,又是节气,一般在阳历4月4——6日。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巳节接近,(寒食为清明前两日,上巳在阴历三月三日)后来三节合三为一,统称为清明节。《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云:“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代富察敦崇在他的《燕京岁时记》中引《岁时百问》中的话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岁时百问》一书作者不详,有人说这段话的出处就是《燕京岁时记》,《岁时百问》原作者就是富察敦崇。)可见,清明节是由其所处的时令气温、光照、降雨等各方面俱佳、表现出天清地明的景象而得名。清明节有众多习俗,如踏青、扫墓、祭祖、禁火、乞火、赐火、烧包袄、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斗鸡、拔河、放风筝、插柳……
历史上咏清明的诗篇、诗句很多,我们先看古人笔下的清明景物、景象。羊士谔有诗“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刘知过的“花开花落清明候,山北山南杜宇声”、黄庭坚的“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陈与义的“寒食清明惊客意,暖风迟日醉梨花”、范成大的“石门柳绿清明市,洞口桃红上巳山”、杨万里的“正是春光最盛时,桃花枝映李花枝”、李珙的“杨柳堆烟犹冉弱,杏花著雨半飘雪”、虞俦的“红杏园林初过雨,绿杨庭院欲生烟”,黄遵宪的“几日春阴画不成,才过寒食又清明。霏霏红雨花初落,袅袅白波萍又生”,这些诗和诗句写清明的春日、春风、春雨、春草、春花,表现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风暖日丽、桃红柳绿的景象。在清明节阅读这些诗和诗句,使人心旷神怡,感到无限温馨和愉悦。
纸灰飞作白蝴蝶
清明节的活动很多,古人也有众多诗篇诗句描写这些清明节的活动,如描写清明踏青(又名游春、探春、寻春等)的诗有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李若水的“见说今年寒食好,踏青归路看梨花”,胡寅的“故园寒食路,回首踏青人”、程颢的“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麻九畴的“城里看家多白发,游春总是少年人”、杨允浮的“高柳岂堪供过客,好花留待踏青人”等。清明时节,春和景明,万物复苏,百花竞放,当此佳节,或全家老少同行,或男女同伴,一起走向春天,人们怎不无限欢悦和欣喜?
扫墓则是清明节又一重要活动,古人写清明扫墓的诗篇、诗句同样很多。如白居易的“风吹旷野纸钱飞,古木垒垒春草绿”、高翥的“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陆游的“日落啼鸦随野祭,雨余荒蔓上颓垣”、高启的“风雨梨花寒食后,几家坟上子孙来”等。中华民族是一个慎终追远的民族,在长久的家族绵延中,中国人形成了敦亲睦族、行孝敬祖、事死如生的优良品德,因此往往在清明这个美好节日,给逝去的先人献上一束鲜花,献上一瓣心香,燃烧几张冥纸,以此来追怀祖宗,感念先人,寄托思念。当然这里面也包含着感伤和悲戚,因此古人写清明扫墓活动的诗往往比较悲伤凄戚,读来令人伤感哀婉。
插柳,一项重要习俗
古人写清明的诗,比较多的还涉及到乞新火、插柳、荡秋千、蹴鞠等活动,这方面的诗篇、诗句同样很多,如刘长卿的“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杜甫的“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戴叔伦的“晚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雪”、贾岛的“清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韦庄的“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等,在诗人笔下,清明点新火,无论是都邑城镇、街巷墟落,还是水郭山村,均是千家新火,万户新烟,一片热气腾腾,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明节又叫植树节、插柳节,民谚:“种树造林,莫过清明”、“绿州改天又换地,清明植树好时节”。插柳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和习俗。陆游有这样的诗句描写清明节插柳:“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赵元镇有诗写道:“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杨韫华在诗中则写清明女子戴柳:“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清明植树种树,插柳戴柳,亲近自然,向往自然,非常符合现代生态、环保理念。此外,在诗人笔下,还有关于清明荡秋千、蹴鞠、读书等诸多活动的描写。
“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佳节莫将虚过了,人生看得几清明”“人间佳节重清明,呼儿折简招诸彦”,让我们倍加珍惜清明这个洁净清亮、春和景明、莺飞草长的美好节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