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清华毕业生为何主动去西部工作?——三问焦三牛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13 06:55:35   来源: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三问焦三牛——一个清华毕业生的人生选择

    焦三牛,男,汉族,1989年7月出生,籍贯山西新绛,中共党员,清华大学毕业,大学学历,文学学士。2011年7月参加工作,现为武威市凉州区清水乡人民政府干部,拟任武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试用期一年)。(图片、简历来源:威武党建网,《武威市面向全国公开选拔(选聘)县级领导职位拟任人选任前公示的公告》)

………………………………………………………………………………

  “1989年出生,2011年7月工作,2012年1月副县,牛呀!”前不久,当刚工作半年的清华大学毕业生焦三牛的名字出现在甘肃武威市公选的副县级领导公示名单中,立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引来一些质疑的声音。日前,记者专赴武威调查采访,还原事情的真相。

  初春的甘肃武威乡村,大抵只有黄与白两种颜色:白色是尚未消融的积雪,除了主要的公路之外,许多道路仍被冰雪覆盖着;黄色是沿路光秃秃的荒山,以及土坯结构为主的平房,似乎倾诉着这里的贫困与落后。

  在凉州区清水乡菖蒲村村委会矮旧的平房里,我们见到了已经成为“网络名人”的焦三牛:黝黑的皮肤,瘦高的个子,一件朴素的黑色羽绒服,如果不是戴了一副眼镜,他和普通的村民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两样。2011年7月,焦三牛作为甘肃省委组织部在清华大学选拔的14名选调生之一,来到了武威清水乡这块贫瘠的土地,成为一名普通的乡干部。在2011年底武威面向全国公开选拔(选聘)31名县级领导职位人选的过程中,他从报考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的12名人选中脱颖而出,以各环节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最终被公示任命人选,却也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与质疑:堂堂清华大学高材生为何要跑到落后的甘肃去工作?是不是冲着副县级的待遇才去的?为什么他刚工作半年就可以参加副县级岗位的公选?23岁的年轻人能否胜任副县级的岗位?

  当我们真正走近这个朴实的年轻人,走进他的精神家园,这些疑问就都有了答案。

  一问:清华毕业生为何主动去西部工作?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人们常常把责任心理解为是义务,是外部强加的东西。但是责任心这个词的本来意义是一件完全自觉的行动,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有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愿望给予回答。”——弗洛姆《爱的艺术》(摘自焦三牛网上个人空间)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一直悬挂在清华大学南北主干道上的横幅。然而,具体到焦三牛身上,要实现这句话,不仅要坦然面对周围人的怀疑,还面临着家人反对的巨大压力。

  焦三牛所在的清华大学2011届英语系72班共有24名学生,其中20人选择了在国内名校或出国继续深造,1人选择到重庆做选调生,另有2人留京工作,月薪过万。事实上,毕业时他已获得了留京的工作机会,但当他最终下定决心告诉父母去甘肃工作的消息后,父亲陷入了沉默,母亲则表示坚决反对。

  当年,焦三牛不仅是山西新绛县的文科状元,更是全县十几年以来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学生。“我能理解父母的想法,当初那么风风光光地考上清华,敲锣打鼓地把我送出去,原本指望我能留在北京出人头地,没想到我却跑到了比家乡更穷的西部农村,他们的确很难接受。”焦三牛坦言,到甘肃之初,母亲依然不能完全原谅他,连他的电话都不接,直到春节回家过年,一提起他去甘肃工作的事儿,母亲还忍不住一个劲地抹眼泪。

  究竟是什么促使名校毕业生焦三牛作出去甘肃工作的决定?

  “我在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家里曾经有一段特别穷困的日子。在那段时间里我深切地感受到,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失去了改变贫穷的希望,抓不住改变贫穷的机遇。”2008年,正在读大学的焦三牛曾随水利系同学到甘肃武威参加一项节水宣传活动,在被当地自然风光深深吸引的同时,他也感受到西部与中东部地区贫富差距的鸿沟:“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村里都剩下老弱病残;生态不断恶化,农业经济缺乏竞争力,如果没有人来支援西部,西部改变贫穷的希望将会越来越渺茫,我感觉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焦三牛的父母都是年过六旬的农民,两个哥哥也是靠卖饼维持生计,家境至今并不富裕。在一般人看来,对“贫穷”有着深刻认识的焦三牛的当务之急应该是“穷则独善其身”;而焦三牛却宁愿选择“兼济天下”,把自己融入让西部更多的人早日脱贫的时代洪流中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作者:张威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