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外地人眼中的“平安重庆”:从斩断黑恶开始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09 05:16:00   来源:重庆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共建和谐之城,真情真意化解社会矛盾

  “刘书记,我希望我们社区的文化长廊能够加强后期管理和保洁。”去年12月13日,渝中区区委书记刘强在该区“领导干部社区工作日”当天,来到朝天门街道棉花街社区,参加该社区正在召开的环境综合整治征求意见议事会。

  见到了自己辖区的“一把手”,居民代表们十分意外和高兴,抓住机会,直接面对面地向区委书记提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刘强不时地把这些意见和建议记录下来,统统“打包”。能够当场解决的,立即交办街道和部门处理;不能及时处理的,作好记录,和居民代表商量好意见反馈的时间。

  解决群众的实际诉求,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系地方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我市坚持既要“扬汤止沸”,更要“釜底抽薪”,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

  2008年以来,全市持续开展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全市20万机关干部每年参与接访下访群众30万人次,累计接待群众244万人次;市、区县迄今共投入134亿元,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35万余件,从政策层面推动解决了55项群体性信访问题,惠及群众600多万人。一大批矛盾纠纷及时得到化解,市民的合理诉求及时得到了满足。

  去年,市委出台《关于推动干部下访群众制度化的决定》,成立市和区县群众工作联席会议,在全国率先从省级层次建立群众工作体系。中央信访工作督导组认为,重庆的大下访活动成效前所未有,全国一流。

  “大下访”活动取得的成效,还体现在尊重个体、畅达市民诉求表达渠道上。近日,曾一直住在渝中区十八梯的居民赵华明,由不足10平方米、没有厨房和配套设施的“穿斗房”,搬进了75平方米的小区电梯房,说起从搬离到装修新房的经历,他感受到了公平和温暖。

  赵华明曾住的渝中区十八梯月台坝44号的家,是父亲留给他的。这间房屋建于民国,后来屡次维修,原本是一所公馆的厨房,后改建成住房。“房子太小,没有厨房,我们就在屋外搭一个偏棚煮饭。”赵华明说,这间房子也就只能遮风避雨。

  2010年7月,渝中区决定对十八梯片区进行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部门主动上门搞民意调查。十八梯的房子太老、太旧了,哪户人家不想改善?但大家住惯了,也不愿离开这里。知道了大多数居民的想法,危旧房改造部门积极做工作,多次上门宣传拆迁政策,又开展了几次民意调查,启动重大决策信访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明确了一个拆迁条件:当地居民不满意不拆迁、群众不点头不拆迁,把拆迁的决定权交给当地居民。

  一系列宣传和倾心交流,让赵华明和他的邻居们逐渐明白,原地还房的诉求尽管有一定道理,却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在操作上很难实现。当地党员干部的交谈也让他明白:拆迁,不是把当地居民赶出十八梯,而是以此为契机,开启崭新的幸福生活。

  看了好几个安置房项目,赵华明最终选择了李子坝168号4栋的一套75平方米的两室一厅住房。搬迁后,他很快拿到了拆迁费、搬家费、过渡费、装修补偿费和提前搬迁奖励等一系列费用,足够他再安新家。

  我巿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尊重群众的利益诉求。在容易发生信访问题的旧城改造过程中,主城9区已完成危旧房拆迁1218万平方米,涉及15万户,强拆户数不到0.33%,主城区拆迁安置类信访问题下降了90%以上。

【 作者:吴博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