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周刊|这个深秋,最温暖的“志愿之光”

2022-11-05 09:33:42 来源:中原网

在这个特殊的秋天,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的城市按下了“暂停键”。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闻令而动,挺身而出,逆向而行,舍小家为大家,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化身“志愿红”,用行动守护这座城市的安康,用温暖书写这座城市的大爱。

在没有硝烟的抗“疫”一线,无数温情的故事悄然发生、温暖人心。他们化身防疫宣传员、卡点值守员、秩序维护员、物资配送员、信息登记员,奔波在街道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战斗在核酸采集的每一个现场,坚守在道路交通的每一个卡点。

他们用义无反顾的付出诠释志愿精神的真谛;用行动昭示着自己的决心,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战疫故事;他们的凡人微光和无私大爱汇聚成抗击疫情的暖流,温暖着这座城市中每个人的心。

73岁特聘教授

骑三轮车当志愿者

清点餐数、搬箱装车、骑着三轮车运送到学生宿舍楼,郑州大学“编外志愿者”胡庚申教授动作麻利,干劲十足,一点不像73岁的老者。

▲郑大“编外志愿者”胡庚申教授

胡庚申教授是生态翻译学的创始人,清华大学二级教授,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特聘教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十一”过后,学校因疫情封校,胡庚申教授一直住在办公室坚持科研和教学活动,并提出要加入送餐志愿者队伍。考虑到胡教授年事已高,学院没有同意他的请求。但胡教授态度坚决,“我是老党员,该上必须上”,成了教师志愿服务队的编外队员。

这些天,胡教授和其他年轻志愿者一样,始终坚持战斗在送餐一线。看到同学们拿到一日三餐和饼干、水果等丰富食品,看到学校的温暖关怀送达各个楼宇每个学子,他就特别高兴,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

每当有人劝他歇会儿的时候,胡教授总说,点点微光汇成星河,疫情防控哪有旁观者。

下沉党员化身“跑腿小哥”

爬楼数十趟代取蔬菜

“我是16号院志愿者,有送菜需要的请@我。”10月17日,二七区大学路街道世纪家园小区内发现确诊病例后,50余名志愿者和物业工作人员携手开展起了管理和保供工作。其中,还给涉及的单元楼单独建了一个群,党员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志愿者变身‘跑腿小哥’取菜送菜。

▲下沉党员加入志愿者队伍

在这个临时建起的微信群里,社区志愿者们不但通过“雷锋帮帮团”维持物资团购,还随时出发为有需求的居民“送货上门”,无论是否到了接班的时间,他们都时刻关注群内信息变化。

“您好志愿者,麻烦帮我们取下超市配送的蔬菜包”“您好志愿者,我昨天订的菜,能否帮我拿送一下,辛苦了!”蔬菜包送到小区门口了,居民第一时间@群里的志愿者,生活垃圾需要处理时大家也在群里@志愿者。

“稍等一下,我现在去取!”“封好,消毒,放门口!”党员志愿者们的每一次及时顺畅的回复和沟通,总会让居民们感觉到暖意。

看到志愿者排队采购,又爬楼数十趟运送物资的场景,居民们忍不住点赞:“我们的志愿者太辛苦了,满头都是汗水!”

公交车长变身“暖心大白”

投身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扫码采集、买菜送菜......郑州公交B2路党员车长李艳秋正在小区为疫情防控工作忙碌着。

▲车长李艳秋正在进行扫码采集

疫情期间,李艳秋主动到小区报名当一名抗疫志愿者,负责起扫码采集员工作,空暇之余又帮助居民买菜送菜,每天忙碌到很晚才能回家。

在一次上门采样工作中,她得知一户居民家中只有老人和襁褓中的婴儿,且家里的生活物资和奶粉十分紧张时,随即给老人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并告诉老人,缺啥了就给她说,老人的日常采买,由她负责。

回家后,李艳秋放心不下老人和孩子,就把自己家中的米、面、食用油、蔬菜和自己包的包子送了过去,还想尽一切办法在微信群里筹到了奶粉。

这样的志愿服务工作李艳秋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天,李艳秋说:“她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居民,为社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郑报志愿者临危受命

担当邻里“守护人”

生活中,他们是妻子、是父亲、也是孩子......但面临突如其来的疫情时,他们身穿大白服或是红马甲,舍小家为大家,变成最美逆行者。

“我来干,我是共产党员。”自本次疫情起,受郑州报业集团党委要求,多名党员同志第一时间在各自封控小区内就地“双报道”,成立志愿者服务团队,积极展开小区自救活动。

组织核酸检测、帮院内邻居运送生活物资,进行小区楼道消杀、垃圾清运、帮居民采购药品,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有着志愿者们的身影。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浸湿衣衫、头发,口罩勒红脸庞,手套闷皱双手......这其中,大多人都是第一次穿“大白”,但是这些志愿者们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承担起社区“守护人”的重任。

“一打开门,我团的菜、水果、米面油都被志愿者整整齐齐摆在门口,心里真的太感动了。”小区居民纷纷在微信群里留言表示感谢,还有人赋诗表达感谢之情。

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在遇到困难时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在疫情前线,在社区最需要的时候,在邻居最需要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为自己居住的小区奉献自己。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他们用一次次服务传递着温暖和希望,凝聚着信心和力量;他们用一颗颗“初心”践行着郑报人的责任和担当,绘就着郑报志愿者抗击疫情战役中的最美画卷。

▲更多的志愿正在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许许多多的暖心故事,正在我们身边悄然的发生,汇聚成了一股股暖流,成为特殊时期每个人的共同记忆。

这是一次全力以赴的美好,为这个深秋增添了更多暖意。

而如今,城市的街道也正在慢慢恢复昔日场景,商超、餐馆等正在逐步恢复营业,久违的烟火气正在回归,这对于广大郑州市民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但“解封”不等于“解防”,“放开”不等于“放松”,希望每个人都能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从而守住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

# 编者按 #

城市生活的本质是汇聚,而郑州就是这种本质完美丰腴的实际存在。在她的历史中,生活样态层层积累,让她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

这是一座历久弥新的城市,城市的活力正在不断绽放,《郑州圈儿·生活周刊》讲述郑州的历史、地理、文化、美食以及城市中的人文记忆,让这座城市中的每个人感受郑州的美好。

中原网出品

策划:张新彬

统筹:辛晓青

执行:赵宁、禹亚楠

文案:袁连贺、石嫣睿

排版:赵宁、袁连贺、王淑

设计:张雪宁、陈任佳、张振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