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一个电话六百多万“飞”了 电信诈骗案件时有发生

2013-12-18 10:47:00 来源: 检察日报 
字号  

    “尊敬的用户,您好,这里是中国电信,您所使用的话机已欠费2649元,如有疑问可转人工。”话筒里传来的声音吓了孙女士一大跳,也正是这个来电,让她将620万元巨款打到对方账号里。办案人员辗转7省市侦查,一举摧毁了一个以台湾籍人为主的跨境作案诈骗犯罪团伙,抓获7名嫌疑人。今年11月,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法院以诈骗罪判处张某等4人八年至五年不等有期徒刑,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判处苏某等3人四年至二年零六个月不等有期徒刑。

    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多发。随着犯罪形式的不断变化,电信诈骗犯罪已发展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产业链。虽然公众防范意识不断增强,但行骗者的作案方式层出不穷,作案手段不断翻新,仍然有人上当受骗。近三年来,江苏省无锡市检察机关办理电信诈骗案32件86人,最多的一案抓获17人,嫌疑人涉及国内多地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诈骗的形式可分为“欠、退、奖、祸”四类:“欠”即电话欠费、医保欠费、有线电视欠费等;“退”即汽车退税、学校退费等;“奖”的形式最多,如某某活动中奖、购物中奖、QQ中奖、短信中奖、砸金蛋、电视栏目中奖等;最容易让人上当受骗的则是各种嫁“祸”于人形式,如涉嫌金融犯罪、涉嫌银行卡洗钱、法院传票等。

    办案检察官介绍,电话诈骗的原理在于利用IP电话可随意改变来电显示的技术漏洞,或者利用银行卡在ATM机上可随时兑现的方便,组织人员利用获取的个人信息或随机拨打电话,从原来用“获奖”、“退税”等作为诱饵,发展到冒充国家机关恐吓他人“大额欠费”、“涉嫌洗钱犯罪”等等,一步步诱骗、逼迫事主把银行卡内的资金转移到犯罪团伙指定的账号上。一旦得逞,犯罪团伙则指挥隐藏在境内的人员立即转账提现,一旦案发也只是折损一些“蟹脚”,犯罪分子隐藏在幕后安然无恙,还可以卷土重来。

    这类案件有以下特点:一是诈骗成功的对象多是中老年人和女同志。行骗者往往选择工作日拨打家里的固定电话,因为这个时间段家中一般只有老年人,容易施骗,而且正是银行营业时间,便于老人到银行汇款。二是行骗方式从随机拨打固定电话到有目的地拨打被害人手机。嫌疑人通过非法手段购买到被害人的电话号码后,有针对性地拨打,这种手段更具迷惑性。三是嫌疑人具有一定技术手段,使用虚拟电信局、公安机关电话号码或屏蔽、隐藏号码,加上语音提示等技术手段,使被害人无法辨别真假。四是给被害人制造危急局面,让被害人相信并依赖行骗者。特别是嫁“祸”于人的诈骗,大多描述成危害大、时间紧,逼迫被害人马上处理,别无选择。五是犯罪分子有明确的分工合作,有的人只是接听或拨打电话,诈骗成功后钱款大多打入由组织者提供的银行账户内,一旦案发抓住的只是打电话的“马仔”,而幕后组织者逃脱。六是借助网银快速转移赃款。调查表明,几乎所有成功的诈骗案件,都在第一时间通过网银快速转移赃款,或化整为零,并利用银行冻结账户手续复杂的特点争取有利时机,即使被发现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取走赃款。

    “在孙女士受害一案中,侦查人员迅速冻结账户,成功追赃186万元。”办案检察官说,一旦发现被骗,也要在“第一时间”冻结账户,尽可能挽回损失。

[作者:刘虹利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