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走进大学生宿舍:在“磕磕碰碰”中走向社会

2013-06-04 09:20:00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  

5月27日,西安大雁塔景区,一群大学生欢呼着、奔跑着将手中的纸飞机掷出。

    张 杰摄

图为完成摄制后主创人员合影。

    猛然进入狭窄的集体空间,总会有些磕磕碰碰,很多人就是在这难免的磕碰中,迈出了融入社会的第一步。若干年后再看年轻时候的“恩恩怨怨”,恩或更浓,怨已只剩下云淡风轻和莞尔一笑

    那些躺着聊的青春

    刘文韬 盖 群

    5月武汉的夜晚,潮湿闷热。武汉大学校园里,此起彼伏的虫鸣更衬托出环境的安静。在湖滨宿舍区11舍1楼1间不足20平方米的宿舍里,一场场热烈的“卧谈会”每天如期进行着。

    “屋里伸手不见五指,四张架子床上躺着四个大老爷们,大家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时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欢笑声。这就是我们‘卧谈会’的场景。”武汉大学大三学生黄思豪如是说。

    2010年9月新生入学,来自东北的葛军、山东的黄思豪、北京的陈基博和湖北的刘韬被分在了一个宿舍。刚认识时大家都很拘谨,但是躺在床上时的惬意和放松让这4个小伙子打开了话匣子,彼此熟络了起来。

    “你也喜欢看NBA啊!”“那是,我可是小牛的铁杆球迷。”“你有没有觉得我打球很像麦迪?”“得了吧,就你那样儿……”据葛军回忆,第一次“卧谈会”就是这样开始的。“白天大家都有事情要忙,每天晚上的‘卧谈会’对我们互相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就显得弥足珍贵。这已经成了我们寝室的传统,就跟开例会似的。白天有什么烦心事儿,晚上说出来大家一聊,开导开导,也就觉得没什么了。”陈基博说。

    那么,在卧谈会上,小伙子们又会聊些什么?对此4个小伙子的回答只有俩字:“没准!”上到国家大事,下到柴米油盐,都是卧谈会的话题。“当然,男生宿舍最多的话题还是关于姑娘。”黄思豪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咱院哪几个姑娘最漂亮”、“她们哪个有男朋友了”、“谁应该去追哪个姑娘”……都是“卧谈会”的热门话题。

    大一时陈基博看中了一个姑娘,可是那个姑娘总对他爱理不理的,让他很是烦恼。知道这件事儿后,当晚卧谈会的话题就成了“如何帮助基博抱得美人归”。“我们那天晚上聊到了快4点。”寝室长刘韬回忆说,在经过寝室里的“情圣”葛军的点拨后,陈基博终于放宽了心,决心不再黯然神伤,而是去勇敢一闯。

    随着大三的来临,出国、考研、找工作等话题悄然占据了制高点,大家也开始聊更多关于未来的东西。“我以后要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导演,横扫好莱坞、戛纳,把那什么金鸡奖、金马奖都拿到手里来。”葛军曾在“卧谈会”上如是豪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真正想要完成的理想,即使那些理想有些遥远,但是在‘卧谈会’上说,兄弟们从来不会觉得丢人。”陈基博说。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无声无息的你/你曾经问我的那些问题/如今再没人问起……”当年,老狼演唱的一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不知勾起了多少人共同的回忆。葛军说:“舍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朋友,更是兄弟。在这一生中,能共处一室4年的,除了父母和配偶,相信很难再有其他人。”

    转眼大学已经过去3年,无数个夜晚的小小“卧谈会”让这4个来自全国各地、性格迥异的男生成了最好的哥们,无论是上课、吃饭还是出去玩,他们都在一起。“有人叫我们‘连体婴’。”刘韬说到这儿,不禁笑了出来。

    “毕业后我们会分开,但是关于‘卧谈会’的美好记忆却会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是我们一辈子的财富。”葛军说,“再过多久,我们都是好兄弟!”

    我的室友是奇葩

    陈晓婉 吕凌寒

    晚8点,随着太阳渐隐西山,钱莉从睡梦中醒来。伸一伸懒腰,爬下床,打开电脑,点开最喜欢的动漫视频,紧接着笑声便响了起来——这不是晚饭后的休闲,钱莉的早晨才刚刚开始。

    这是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的一个女生宿舍,钱莉的室友张萌萌告诉笔者,钱莉的生活很是“规律”,起床时间基本固定在晚上七八点,“她过的是美国时间。”这可苦了室友们,晚上大伙儿休息的时间,却正是钱莉最活跃的时候。

    晚11点,上了一天课的刘洋准备睡觉了。“你能小声点吗?”刘洋的提醒在笑得前仰后合的钱莉面前显得很是无力。在耳机的帮助下,钱莉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小宇宙”,对于刘洋的抗议,她选择了听而不闻。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交锋”了,从搬入这间宿舍的第一天起,李群、刘洋和张萌萌就开始了艰难的“抗争”。然而任凭委婉提示、厉声斥责,钱莉始终保持着既有的生活方式,在笑声、感叹声和电话声中度过每一个夜晚。

    如今,宿舍的其他3个人已经习惯了伴随着噪音入睡,又伴随着噪音醒来。“如果她不影响我们的生活,她愿意什么时候睡是她的自由,但是我们真的很难休息好。一天两天还行,日子久了我们几个都快神经衰弱了。”李群说。

    每天清晨时分的洗漱台,是室友和钱莉作息交汇的地方。“但是你们想象不到我们都说些什么。”张萌萌介绍说,因为钱莉长年不下楼,洗漱这段时间便成了她的点菜时间,“她总是利用这段时间拜托我们带饭或者带零食。”其实,同宿舍的室友之间相互帮助是常有的事儿,但是问题在于,“她从来不会把带饭的钱给我们……”

    由于钱莉的“美国时间生活”,这个宿舍还不得不面临其他问题。因为钱莉喜欢白天睡觉,所以宿舍几乎常年门窗紧闭。杭州空气潮湿,时间久了,宿舍里的蟑螂就肆意繁衍起来。张萌萌说:如果我们谁试图拉开窗帘晒晒太阳,钱莉立刻会阻止,说太晒。”“如果我们谁打开窗户或者门通通风,钱莉会立刻关上,她会说冷,但是气温已经快30摄氏度了。”刘洋说。宿舍的一切生活得围着钱莉转,3人有些无奈。

    推开宿舍门,一股地下室似的味道扑面而来,光线很弱,站在门口只能隐隐看到四张床的轮廓,走进去几步,一不小心就会踢到地上的鞋盒、鞋子或者凌乱的包装袋。这些散落在地上的东西大都是钱莉的。“她不仅不收拾自己的东西,还把她的东西丢到我们的位置上。至于宿舍卫生,她是从来不打扫的。”张萌萌介绍说。

    也因此,除了钱莉,大家都尽量避免留在宿舍。“我们也想多在宿舍营造一下家的温暖,但是现在的宿舍空气污浊,蟑螂出没,还经常弥漫着食物残羹的味道,我们真的不想回去。”李群说。

    昼夜轮转,如何作息本是私事。但是在宿舍的集体生活中,作息又不是件私事。当个人的作息会影响室友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时,我们能不能多一些体贴和自律呢?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好室友传递正能量

    张 剑 马 超

    “喂,把被子叠起来吧,一会儿要检查卫生了。”喊完这句话,唐航就忙着打扫宿舍卫生了,当他倒完垃圾回来,却发现“室友们”早跑了,被子依然没叠。没办法,唐航又爬上床,把他们的被子叠好。

    在南开大学儒西公寓3号楼610室,住着四位理工科研究生。在学校日前举办的“南开好室友”评选中,唐航高票入选。

    1988年出生的唐航比室友大了一两岁。“90后男生都不爱打扫卫生。糟糕的是,如果我不倒,垃圾篓的垃圾溢出来都没人管,地也没人扫,暖水瓶基本成了摆设。”

    不过,对于这些,唐航也很理解。“我本科是国防生,打扫宿舍卫生都习惯了,毕业后在连队两年也是整整齐齐的。可他们没这个习惯,从小到大都是父母帮着打扫。”唐航说,他根本没指望室友们能和他一起“轮流做卫生”。

    “拿打开水来说,刚开始都是我自己打水。有一次我回去稍晚,担心开水房关门,便打电话给室友,让他去打水,结果对方反问我‘我们又不用,打什么’,这真挺让人无语的。有时我也纳闷地问‘你们就不用热水洗脸吗’,结果室友回答‘不洗脸’。”

    “对生活中这样的小事我也看不惯,但宿舍要天天住,环境干净了心里舒服。”唐航说,为此室友有时还笑他,“这是学校,不是连队,不要把自己当连长啊。”室友们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勤务兵”。

    刚上研一的第一个学期,唐航一直都是独自打扫宿舍卫生,但这学期他发现室友偶尔也去打开水了,垃圾篓满了也有人倒了,一位室友还感慨地说:“宿舍干净,住着就是舒服。”

    但最大的改变是,室友竟然和他一起晨跑了。以前,都是唐航自己早早起床,去南开大学迎水道校区操场跑步。就在前不久,一位室友早晨醒来看到他便问:“去哪跑啊?”唐航说:“迎水道。”室友回了句:“明天叫上我吧。”就这样,晨跑的队伍扩大到两人。后来,周围宿舍的几个同学也加入进来,晨跑队伍变成了五六个人。

    唐航的室友曹正权说:“每天早上等他‘出操’回来,就会开始打扫宿舍卫生,还会帮着其他人‘整理内务’。”有了这样的“好室友”,卫生标兵宿舍的流动红旗就再也没“流动”过。

    室友和隔壁寝室同学都说,唐航能带给大家的正能量太多了,寝室里需要他这样的黏合剂。

    微电影里的校园青春

    李辛未

    “准备好了吗?三、二、一,开始!”烟台大学校园里,人文学院新闻系的魏丽华正拿着摄像机有模有样地拍着。这是一部微电影的拍摄现场,主创人员是来自同宿舍的6个女孩。

    魏丽华是舍长、宿舍“大姐”,也是拍摄小组的组长,负责组织统筹。“我们宿舍个个有才,学了电视摄像后,就想到以微电影来反映我们宿舍的生活。”魏丽华说。

    姐妹们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有特长。王倩玉是“文学女青年”,从小学开始,她就创作小说、剧本,在剧组里她是当之无愧的“编剧”。她们拍的第一部微电影叫《再见了,森》,便是王倩玉创编的。她还凭这部微电影获得了学校DV大赛的最佳剧本奖。

    张娜是学校话剧社成员,喜欢表演,演什么像什么,同学都叫她“影后”,女主角便非她莫属了。她们拍过一部《框在格子里的女孩》,里面很多镜头都是记录真实的宿舍生活,张娜演得得心应手,不过还是被一场哭戏难倒了:“和我搭戏的都是舍友,我一见她们就想笑,根本哭不出来。”

    她们也会因为某场戏起争执。沐海佳记得,曾经因为一场戏引发了宿舍大战,“不过争吵非但没有影响友谊,反而让关系更密切,其实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

    为了拍微电影,6个姑娘没少吃苦。机器和架子都很沉,每次拍摄都要背着跑上跑下,一个人背累了,另一个人就接过手。最苦的是后期剪辑,几个人经常窝在宿舍通宵达旦,不过,所有的苦现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她们还创作了一个小型访谈节目“620访谈”。制作的片子已经有10多部,努力也得到了肯定——很多片子都在学校的DV比赛中获了奖。

    “拍微电影,让我明白真正想要什么。也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卜梦琪说。转眼大三了,毕业和就业就在眼前, 6个人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在毕业前再拍一部微电影,记录6个人一起走过的四年,也算是为校园青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作者:刘虹利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