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新闻

郑州获政法综治工作的最高荣誉

2013-06-04 09:21:52 来源: 中原网--郑州日报
字号  

  源头活水:

  民生优先筑稳城市和谐之基

  民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改善民生是各级政府最大的政治。我们将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尽最大的努力,更多地减轻所有年轻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在郑州的创业成本、就业压力、安居负担,更多地改善所有老年人和困难职工群众的生活待遇、医疗待遇、社保待遇,更多地解决所有市民的饮食起居安全、出行休闲方便、消费物美价廉等问题,努力让省会市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懿在2013年的郑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在加强社会管理中必须加强改善民生。

  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新郑模式”不可不提,而“新郑模式”的实质就是“民生优先”。

  在新郑市,老百姓和政法机关几乎天天打交道,但绝非发生了什么案情,蒙受了什么冤屈。而是他们有法律服务贴心到家的检察院和法院,更有一个“万能”的110电话,拨通110,不仅能报警,还能解决水、电、气、暖、应急抢险等涉及民生的一系列麻烦事。

  2011年,新郑把“民生110”指挥中心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充分利用110报警服务台在全市人民心中的影响力,依托公安“110”指挥中心,延伸成立为民服务中心。

  “警务110”变身为“民生110”后, 无所不管的110成了群众的贴心“保护神”,在帮助群众“解围”的同时,也成为社会管理难点的消化剂。“我们要求在最快的时间里解决反映的问题,力争将一切可能激化社会矛盾的因素消弭在萌芽状态。”110服务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以民为本,以民为先,是新郑市能够成为全国创新试点的源头,也是郑州市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口。

  在开展民生工作中,市委、市政府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绩工程,改变以往救济和救急型惠民,而从体制上和机制上长久解决民生问题,变间接惠民为直接惠民。

  为了关注民生,贴近百姓,郑州市不断创新社区警务模式,由基层社区民警出任社区副书记或副主任,发动全市3万多名政法干警和群防群治力量,深入社区、村庄,从关系群众冷暖的“小事”做起,从影响群众生活的“小案”破起,从关系群众安全的“小隐患”整起,最大限度便民惠民。

  为缓解交通拥堵,政府每年出资4300万元招聘2413名暂住人口协管员和1200名交通协管员,充实到网格中加强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和交通秩序治理。

  为深化平安郑州建设,我市招募70余万志愿者定期开展活动;并在全市家庭、社区、校园、医院、企业、机关、市场、景区、餐饮业等16个领域广泛开展“细胞工程”,构筑自下而上、从小到大,层层推动创建体系,以一个个“细胞”的小平安累积郑州市的大平安。

  为切实改善民生,2012年,市政府重点实施就业再就业、卫生医疗、教育倍增、公共安全管理等十项民生工程,当年全市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达512亿元,增长23%,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3%。

  仅去年一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1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解决4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所、幼儿园96所,新增市区中小学优质学位5万个、幼儿园学位2.5万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和整村推进年度任务,扶贫标准提高到3000元,比国家和省定的标准高700元,民生“十大实事”基本完成。

  创新脚步铿锵有力,风清气正沧海扬帆。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管理课题,郑州没有片刻停歇,更加快了前进的步伐,正由“平安郑州”向“幸福郑州”大步迈进!

[作者:陈 思 王 红  编辑:袁连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