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在保护历史印记中改造古城
不到东关街不算到过扬州。6年前,这里还是一条破败杂乱的老街,而今则变成了一条古风古韵、文化荟萃的长廊。
如今,东关街被命名为“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它的变迁,向人们讲述了古城保护与改造发展两相兼顾的“扬州智慧”。
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
今年春节期间,举家旅居美国30年的周敬山回到家乡扬州。他感慨地说:“老街风格没有变,原汁原味,但面貌变了,变新了、整洁了。”
古城如何改造,是各地普遍面对的难题。有的大拆大建,结果被人说太假,丢掉了古城原有的风格;有的固守传统,被人说太旧太破,不能体现现代特色。而扬州人在古城保护和利用上,有自己的智慧,他们的创见可以浓缩为12个字: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
为遵循这12个字,扬州科学编制规划,着力保护历史街区的体系、肌理及生活形态。一批又一批的国际、国内城市建设规划大师云集扬州,给古城改造留下了一流的规划理念和智慧。扬州建设部门的负责同志说:“我们把古城分为4个历史文化街区、12个片区,规划几乎覆盖到每个平方米。”
旅游的吸引力在于特色。扬州在古城旅游开发中,主打“休闲体验游”。在“个园——东关街——谢馥春——文化里——东圈门——汪氏小苑——剪纸博物馆——花局里”这条旅游线路中,游客可以游览盐商园林、品尝特色美食,购买百年香粉,欣赏《千秋佳丽》演出……这条古城精品旅游线路已成为外地游客的必游之路。
为增加吸引力,东关街融入了现代旅游元素,沿街能看到咖啡馆、唱片店以及概念书店等。
不求规模、洋气,但求精致、文气
不比高楼、不比规模,也不比洋气,而是突出精致、秀气、文气——扬州对古城的成功保护,源自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发展理念。这种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扬州理念”,深深植入了扬州人的心中。
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历届市委、市政府都严守一条“铁律”:古城改造规划,必须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市人大常委会也敞开大门,邀请市民代表列席旁听,认真讨论、通过老城区控制性规划大纲、历史街区控制性详规、民居修缮规划等一整套完整的古城保护规定。
历史街区除了古旧建筑外,最值得保护的就是历史流传下来的原生态社会生活场景。为此,扬州人首先做了道“减法”,为了减轻古城负荷,先后迁出7万古城居民;接着,又做道“加法”,为了让留在老城的6万多居民过上现代生活,政府对古城200多条背街小巷逐一整治,铺设了供电、通信设施以及上下水管网,改善了老城人居环境。
“按规划修了化粪池,资金政府出三成,我掏七成,再也不用倒马桶了。”坐在铺着光绪年间青砖的小院里,一直在东关街生活的吴德祥告诉记者,他家终于用上了抽水马桶和通下水道的厨房。
让古城文化触手可及
穿上传统的结婚礼服,坐上花轿,在民俗乐队、仪仗、司仪以及“亲友”的簇拥下游古巷,跨火塘,拜堂……这不是在拍电视剧,而是汪氏小苑里举办的古典婚礼,让老扬州的生活场景生动再现。
蓝花布、老茶馆、虎头鞋……东关街上这些充满浓郁扬州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构成了一幅长卷,使老城居民的生活状态触手可及。
“园林多是宅”,曾是老扬州精致生活的历史镜像。这几年,扬州老城冒出了30多座私家园林,园主多为普通市民,他们投巨资在自家院子里修小园林,在老城区里过起了现代扬州人的精致生活。平时,这些私家园林敞开大门,迎接海内外宾朋。
承担扬州古城民居改造中德合作项目的专家朱隆斌认为,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古城改造,东关街最大的特色是“活的”,因为它充分保留了老居民的生活状态和历史印记。
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位于东关街、由盐商古宅改造而成的民居式精品文化主题酒店——长乐客栈一房难求,众多的外地游客慕名前来,体验居住在景点之中的别样韵味。这里曾经是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的钢筋水泥办公楼房。借助扬州古城浓郁的文化氛围,古城涌现出一批民居客栈,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