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于是之曾在重病时给中学生写回信 开头先致歉

2013-01-30 13:07: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字号  

  ◎刘海永

  1996年,卧病在床的于是之连说话写字都相当困难了。由于记忆力的衰退和语言的障碍,他度日如年,常常提笔忘字。然而,在1998年,他却给开封的师生写下了一封400字左右的“长信”,真不敢想象,当年的于是之先生是忍受着多大的痛苦才完成的。

  一切缘于于是之先生那篇《幼学记事》。那是一篇优美的回忆性散文,它记述作者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充满了辛酸但又是那么平和,没有抱怨自己生活的环境,相反有些以苦为乐的感觉。通过对自己少年时期艰苦求学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老师深挚的怀念与尊敬之情。

  1998年,《幼学记事》成为高中第二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自读课文。当时在开封五中任教的孟报春老师到北京探望于是之先生,回来感叹是之先生居住简陋、身体瘫痪、已不能言。回到开封备课的时候,孟报春与时任备课组长的梁竞旭老师商议后,在教《幼学记事》课文的时候,他们打算在课堂上大胆创新,给学生布置了几个问题,要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阅读课文。孟报春老师建议给学生布置一篇读后感,梁竞旭老师说不如叫学生“给于是之爷爷写一封信”。二位老师在课堂上许诺,将选择优秀的文章直接寄给于是之先生。

  学生们十分认真地对待这一作业,至今梁老师还藏着部分学生的作文。梁老师还能说出高一(3)班学生李文博作文的精华内容:“当我第一次读到您的《幼学纪事》中,您在法兰西文学殿堂的厕所就餐时,我几乎笑出声来。‘厕所’这个词,我在吃饭时听到它就会将佳肴推到一边,而您那时却把它当成餐厅。我实在感到莫名其妙,又看到您把归家的路当成您温书的地方时,我又一次觉得您在做一件十分可笑的事……第三次读时我终于体会到那股哀愁的来源。那似乎可笑的语言实际上表达出您对知识的渴望,您宁愿将 ‘厕所’当‘餐厅’,把‘长路’当‘自习堂’,这不正体现出一个渴望知识的学子的心声吗?”

  梁老师还拿出高一(3)班李平聘的作文选出一段念给笔者听,“在先生的文章中,我了解到先生求学的种种艰难。这种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您的《幼学纪事》,简直就是一篇中国的《苦儿努力记》。”

  梁竞旭老师说,他们从两班共挑选了17篇写的较好的书信,光她的高一(3)班就有13篇。他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寄到了北京。经过三个星期的等待,终于北京的鸿雁飞到了开封。于是之和他的夫人李曼宜不但分别写来了热情洋溢的信,而且还给师生赠送了1998年新出的书《演员于是之》。

  李曼宜给孟、梁二位老师致信,开篇写道:“我叫李曼宜,是北京人艺于是之的老伴。你们的来信收到了。近几年是之因病,在说话、写字方面都有些困难。”于是之读了师生的来信,非常激动。身在病中,想到自己的一篇小文,竟然会使那么多可爱的年轻人大笑、心酸乃至深思;老师们为了它也要付出那么多心血,这真使他无比感动。“他常这样说:‘我相信老师们的讲解是会超过我的文字的’。我想是的。”

  于是之不但写全了17名学生的名字,还给全体高一学生致信。他说,复信迟了,请原谅。当时他已经重病在身,基本很少说话和写字了,在这样的情景下,还惦记着给开封学生回信,实在令人感动。他在信中写道:“我怀着极大的兴趣,读了同学们的来信,那朴素的语言,真实的情感,很使我激动。想不到一篇短文,引来那么多的感想,叫我也了解到不少事情。你们的信,或说是‘作文’写的都很好。说的是实话、心里话。写文章,说真话不易啊!”

  他说:“你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学习条件,是我当年无法想象的。就和你们现在想不出我幼时是怎样情景一样。如果你们有兴趣而又不觉得增加负担的话,可以随便看看我的另外一些短文,如《祭母亲》等,或可多些了解。我总觉得青年人的求知欲望都是极强的,不论是在什么环境里,或是什么艰苦的条件下,总是渴望学习的,我相信你们也不例外,良师益友就在你的身旁,只要认真地学,兴趣就找你来了。”最后先生说:“我的身体不太好,但还是愿意和大家交朋友的,希望你们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一个个都能成为有作为全面发展的新人。”署名是“你们的大朋友于是之”,落款日期是4月26日。梁老师清楚地记得,最后那个“之”字拉得很长,依稀可见执笔者的艰难和书写的艰辛。

  梁老师说,短短的书信,寄托了老一辈艺人对开封莘莘学子的关心。于是之就是一座精神的殿堂,沉默而低调。他在课文《幼学纪事》表达的勤俭节约、逆境求学、艰辛不辍的“蓬草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发扬。

  (刘海永,民间历史研究者、专栏作者)

[作者:鲍文玉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