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没挪用军费,清朝能赢吗?
青少年的天性是求真和好奇,他们不满足于得到一个既定的结论,尤其不满足于缺少说服力的结论,而历史教育现状给有想法的老师提供了做事的空间:到处都是破洞,随便堵一个洞学生都会觉得惊喜,我们稍微用心一点就容易上出有侵略性的课。
这个“侵略性”指的是什么呢?首先是指在内容和思想方面有颠覆性,有独到的见解,让人豁然开朗。
比如关于鸦片战争,我们教材中讲的关于南京条约的第四项是错的,多少年教科书都搞错了,很多学者将错就错。教科书里的说法是,“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中国需与英方商定”。这个表述显然说明英国侵犯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但关于这个问题,南京条约的原文是这样的:
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其中并没有英国侵犯中国关税主权的意思。是不是签南京条约的清朝官员怕皇帝怪罪自己外交无能,就故意把对中国不利的条款模糊了,然后让皇帝签字,不至于怪罪办事的官员呢?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中国官员是喜欢欺上瞒下的。那还得看南京条约的英文版:
His Majesty the Emperor of China agrees to establish at all the Ports
which are by the 2nd Article of this Treaty to be thrown open for the
resort of British Merchants, a fair and regular Tariff of Export and Import
Customs and other Dues, which Tariff shall be publicly notified and
promulgated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你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这些东西,让他看原文,甚至看英文原文,学生的英文一般比历史老师好得多。原文,就是一个具有很大侵略性的东西,可以把多年来以讹传讹的东西给颠覆掉。
上课的侵略性,还包括和学生的对话方式。比如讲甲午战争,必然要探究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输了,而且输得那么惨?教材上的标准答案是清政府的腐败,比如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导致北洋水师的实力打了折扣,等等。这怎么能叫学历史呢?这叫思想偷懒。我上课时就跟学生有如下对话——
我问:如果慈禧太后不挪用海军军费,把钱用在了建设海军上,我们能打赢吗?
学生答:有可能啊。
我说:好,我们来看甲午海战的一些细节。致远号在打光了炮弹之后再试图撞沉日本军舰结果被击沉,请问这些炮弹都打到哪里去了以至于最后日本军舰一艘未沉?这说明什么?
学生答:要么命中率低,要么带的炮弹少。前者说明官兵军事素养差,后者说明战备工作不好。
我接着问:甲午战争还有一个细节,邓世昌抱着他的爱犬沉入大海。他拒绝被援救,实现了“舰在人在,舰亡人亡”的承诺,很令人钦佩。但我们也发现,军舰上养宠物是个问题。军舰是一种高技术兵器,需要非常精细的保养,这么昂贵的军舰你都可以养宠物,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北洋水师军纪松弛。
我再追问:军舰养宠物或者大炮上晒衣物是谁的责任?是慈禧太后的吗?
学生回答:不是,打输了每个人都有责任,包括英雄,不能只怪慈禧太后。
最后我再问:如果慈禧没挪用军费,清朝能赢吗?
学生们沉思了一会儿回答:可能还是赢不了。
2003年我参加了一次重点中学优质课大赛。比赛时,我抽签抽到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常规的备课套路是,背景、原因、内容,经过、结果、影响,最后是怎么评价。但我没按照这个套路来,我把重点放在怎么评价新文化运动上面。
“规定动作”的评价是什么?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但它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的倾向,犯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这是我们文科老师可能都知道的。但其实这个评价是很幼稚的,胡适、鲁迅这些人怎么可能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呢?鲁迅说过不要读中国人的书,胡适也确实提出过要全盘西化,还有很多人都对传统文化否定得一塌糊涂,这其实是有一个背景的。
什么背景?就是他们对中国文化当中那种根深蒂固的劣根性的认识。胡适说,我们之所以要全盘西化,要走极端,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惰性会自然地把我们拖到折中调和上去。鲁迅说得更形象,他说如果在一间黑屋子里住着我们中国人,有人提出来要开一扇窗,人们会反对,我们习惯了,维持现状。但是如果这个人说我们把屋顶掀翻,让新鲜空气和光线透进来,那么其他人就会妥协说,那你开一扇窗吧。所以,你要达到开一扇窗的目的,必须要说我要把屋顶掀翻。所以,新文化运动当中这种偏激的思想,其实是基于他们对传统文化中惰性的深刻认识,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幼稚。他们实际上是用一种矫枉过正的方式去攻击极其牢固的封建堡垒,然后达到一个折衷的目的。
当时讲课时,我就把这个观点引进来和学生讨论,气氛十分激烈。后来教研员告诉我,你这个课得一等奖,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性很强,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