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说影响
若不设门槛,城市学校或被挤爆“异地高考”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牵涉户籍管理等诸多方面
南方日报:教育部门常常说,“异地高考”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更是个社会问题。如何理解这句话?
高凌飚:我们应当看到,造成教育不均衡、不公平的原因是复杂的,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允许随迁子女参加当地高考这件事不仅仅是教育体制内部的问题,还涉及到户籍管理、社会治安、税务分配、教育投资、人事编制等许多方面。所有这些方面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保证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全面放开高考政策,像北京、上海、广东这些地区将会吸引更多的人滞留和居住下来,这对这些城市的承载能力将是巨大的考验。
李盛兵:解决随迁子女高考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利益主体,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设计,协同创新。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本地学生和随迁子女。对政府而言,既要考虑教育公平,让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者的子女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又要考虑随迁子女所需要的教育资源。对本地生而言,在改革中要保护他们享受国家平等的高考资源;对随迁子女而言,要争取享受随父母的教育权和高考权。因此,随迁子女高考问题的解决需要积极稳妥,分步进行。
李玉忠:目前,高校招生体制仍实行分省招生计划,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异地高考”,就会牵涉到不同地域、不同省份的不同考生的利益问题。也就是考生流入地和流出地间的整体录取率的问题,处理不好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和更大的矛盾。
何晓园:如果“异地高考”不设门槛,城市学校可能将会挤爆,这不仅影响城市学校的教育教学,同时还会带来其他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异地高考”改革是巨大进步,但必须认识到这项改革的艰难,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
叶丽琳:“异地高考”实际上也是社会问题,是涉及整个社会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再分配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尽管建设了很多中小学,但仍然满足不了日益膨胀的入学需求。高考不设门槛,异地高考可能演变成“无限制的高考大迁徙”。另外,人口的流动应当理性,否则,大城市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问题更加明显。这是我们城市化、工业化等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需要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有序居住。
3 剖难点
政策制定要考虑实际承载能力
新增学位、土地、师资等难题需同步解决,要分层次分步骤落实
南方日报:广东出台“异地高考”政策难点在哪?
李玉忠:广东是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大省,我省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学生达到365.4万人,其中外省户籍188.1万人,占全国1/6,不但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地区,而且每年增加20多万人。如果政策制定不当,将会造成外来人员的不合理流动。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着眼点是即要照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随迁地的高考需求问题,也要考虑到广东的实际承载能力,因此,政策制定上要注意分类型、分层次、分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异地高考政策并落到实处。
李盛兵:广东高考生源持续增长,从2000年的10万余人猛增至2012年的69.2万,未来几年还将持续增长。这些数据表明,在解决随迁子女高考问题上,广东形势很严峻。而且,“异地高考”放开首先冲击高中阶段教育,新增学位、土地、师资等难题都需同步解决,而仅仅新增学校土地问题,就涉及国家用地政策和地方用地指标问题,目前,珠三角城市要解决现有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想建新学校,不但来不及,也不可能。
叶丽琳:去年暑假,省人大组织人大代表到东莞调研,东莞市在解决随迁子女教育上面临的压力给我印象很深刻,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78万,其中随迁子女近60万,且相当一部分随迁子女还只能在民办学校就读,高考政策放开以后,压力会更大。像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市也面临同样的压力,据统计,如果全面放开政策,仅接纳外来工子女就学义务阶段教育,广州市一共要建340所小学和初中,按每个学校10000平方来算的话,政府压力很大。
何晓园:“异地高考”近期讲,要看现实教育资源能否接纳得了;从长远来说,要看一个地方发展的功能地位、产业结构如何,决定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人力资源结构。因此,政策制定要考虑随迁子女升学需求,也要考虑城市承载力,考虑城市的发展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