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版”的收入倍增计划目标
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发展目标相呼应,《中原经济区规划》也就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资源环境、结构调整等方面明确了发展目标,尤其令人关注的是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版”的收入倍增计划等民生目标。
2011年,中原经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7813元和6629元。按规划指标,到2020年,这两个数字要分别达到38000元和16000元。这意味着到2020年,中原经济区内的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要实现1倍以上的增长。
据河南省发改委测算,要实现这个目标,到2020年城镇居民收入需要保持年均9%的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需要保持年均10%左右的增长,两个增速均超过国家实现倍增计划所需要的年均7%。河南省发改委负责人表示,这是因为我们不但要达到倍增,而且要努力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相关专家表示:规划中确定的目标比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目标要高一些,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区域内的指标只达到平均线是不够的,中原经济区要走在前面,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规划中还提出了就业、教育等民生指标,如到2020年城镇年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2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从2011年的265万人增加到35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8%提高到40%。按照规划目标,到2020年中原经济区的城镇化率要达到56%,进入到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打造核心发展区域
作为国内规划范围最大的经济区,中原经济区范围涵盖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五省的30个市和3个县(区)。在如此广阔的区域内,如何有效推进区域联动发展、打造核心发展区域同样令人关注。
陈耀认为,规划提出要“完善中原经济区联动发展机制,打造高水平开放合作平台,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繁荣”,这对于调动五省各方的积极性,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广大范围优化配置,推进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
记者采访了解到,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中心地带,经济交往密切,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这一区域就开始了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区域合作。今年5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门批复设立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支持河南省三门峡市、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和陕西省渭南市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区域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