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文昌下山陈村:全村人住一个大院 捐建资金成谜

2012-09-25 16:47:00 来源: 海南日报 
字号  

下山陈村村长陈如楷在村庄院落中

  下山陈村是个侨村,是文昌侨乡一个普通的村落。与其他侨村一样,下山陈村家家户户几乎都有旅居海外的华侨。不同的是,一个村子就是一座大院子,而大院子里住着全村人。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大院村庄,60多年前在一个海外华侨倾囊捐助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完成了从旧村到新村的重建。

  走进文昌迈号下山陈村这座长方形院式村庄,只见椰林掩映,青砖黛瓦,粉墙饰画,房屋布局合理,整齐划一,家家对门,户户连通,鸡犬相闻,令人称奇。

  60花甲子,俱往矣。当人们60多年后走进这个村庄,透过层层叠叠连成一线的正屋正厅前门、后门,仿佛可以穿越这个大院子的斑驳岁月,听其诉说半个多世纪曾经发生的悲欢离合故事。

  大院村落

  下山陈村独院成村,在海南的乡村中较少见。这座大院村落坐北向南,前低后高,四行正屋22间,三列横屋(厢房)42间。村庄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10亩。

  漫步下山陈村,院落内的正屋、横屋均为清一色的青砖瓦房,高度统一,规划整齐。文昌作家谭显波说,这个村庄房屋均为文昌传统民居,主体风格和基本格局是老祖先从内地迁徙过来时一起带来的,同古代江南一带的传统民居风格颇为类似。

  文昌人对正屋装潢比较讲究,屋脊上有飞翘的鸱吻饰物,内外墙上有浮雕或绘有山水和花鸟等壁画。谭显波说,在“行”的中轴线上,每进正屋的正厅前后大门都要上下对齐,以示“同心”;而“行”与“行”的住宅间,同辈的房屋必须高度相等,以示邻里相互平等。

  谭显波说,一般来说,文昌传统民居由正屋、横屋、庭院、门楼等部门组成,下山陈村则对此稍稍做了点创新,那就是将所有村民的正屋、横屋统一建设,排列成行,所有门楼则变成全村唯一的大门,左右有两个侧门,全村便成了一座大庭院。

  漫步在这个独院的村庄,清静而闲适,见不到多少年轻人,在家的只有几个老人、孩子。随意穿行于各家各户,其正屋的正厅前门大开,站在最前排正屋正厅大门处向最后一排正屋正厅后门处望去,门门相通,视线无阻。

  村庄中有的房屋已经翻新过,有的也正在备料翻新。今年60岁的老村长陈如楷说,村里房子因太老旧,屋主在翻新、修建房屋时往往自觉地遵照惯例走,不会改变高度、式样,尽量按原样翻新或是重建,保持房屋风格统一,体现兄弟同心、邻里不欺。75岁的村民陈秀容指着自家的正屋说,去年刚按原样翻修过,用黑盐木换了椽木,花了近10万元。

  陈如楷说,全村16户人家都住在这个大院里,亲如一家。谭显波 曾多次拜访这个村庄,他刚出版的乡土小说《番客村的女人》中的“番客村”,就以这个大院村落为原型。

  三公其人

  这座大院式村庄的建成与一个名

  字分不开:“陈行佩”。村民们都说,“是“三公”帮助大家建的新村。”

  陈行佩排行老三,村人尊称为“三公”。但三公给后人留下来的资料不多,只知道其生于1906年,致公党员,193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赴新加坡教书,十余年后归国。1957年任文昌县副县长,分管侨务工作。1964年不幸病逝,享年58岁。

  “三公”陈行佩陈如楷的父亲。陈如楷说,因为父亲当年是脑溢血突然离世的,所以他留下的资料非常少。陈如楷翻箱底将父亲一张年轻时的照片拿给记者看。这是一张翻拍扩印的大学毕业照,照片上的陈行佩时年28岁,头戴学士帽、身穿学士服,浓眉大眼,意气风发。

  谜一样的捐建故事

  “三公”陈行佩身后留给后人的生平资料虽少,但留下来更多的是像谜一样的捐建新村的故事。

  1947年,陈行佩带着老家的“番客”(华侨)回村里考察,并商讨建设新村一事。陈如楷提到,“三公”三下南洋筹款,多次到新加坡番客(村中族兄)陈行中家中商量占用其土地建设新村问题。一而再,再而三,陈行中见其诚心为家乡做事,深受感动便答应让出自家土地。

  1948年,陈行佩回村召集村民开会宣布,大家一起来拆旧房,建房建新村。有人提出异议:没有钱建房。陈行佩对村民说,不用愁钱的事,有钱的出钱,有料的出料,自己能建到哪里算哪里,所有未能完成的工程由他出资包下来做完。陈行佩还带着工匠对新村村址进行了统一规划、平整土地并备料。

  村民见到“三公”决心这样大,于是从1949年开始,大家便齐心协力、高高兴兴地挑吉时动手拆旧房建新房。陈如楷介绍,因为国民党当局封锁海南岛,造成了建设用的黑盐木等木材奇缺,又是陈行佩出面托关系从广东江门偷运回大批建房材料,使得建新房工程得以继续。

  建设期间,资金依然成了最大问题。陈如楷听说父亲曾经将海口自家的三层楼卖了,将钱带回老家作为建设资金。就在1949年当年,下山陈村的建新房建新村工程完工了。

  陈如楷说,20间正屋、40余间横屋,占地面积约10亩,这样的工程在当时十分浩大了,甚至有人不相信能够完成。

  在当时这么大一笔建设资金,其来源陈行佩并没有说明。有人提出疑问时,他总是说,不要管钱的事,你缺多少就补多少给你,直到房子建好为止。陈如楷说,母亲也曾问过父亲建设资金的事,但父亲叫她别问那么多。

  至于捐助村民建设新村花多少钱,陈行佩多年来也从不对别人谈资金来源的事。他的突然病逝,资金来源也就随着成为待解的谜团。这笔资金有华侨捐的一部分,但大部分是陈行佩的,有村民猜测,“三公”可能是在南洋发了财。

  新村新风

  新村建成后,下山陈村人就幸福地生活在大院里。虽然陈行佩花费巨资捐助村民建起新房,可是自己并没有搞特殊化建豪宅大屋,其所建的房屋与村民毫无两样。

  陈如楷说,小时候常听老辈人讲父亲的故事,他经常教育子孙:“兄弟同心事业兴,妯娌团结振家声”。陈如楷说,16户80多人均姓陈,如果包括海外子孙的话计有200多人。春节或清明归乡的人们济济一堂,热闹非凡。

  60余年来,下山陈村自新家建成后渐渐形成了“兄弟同心,邻里无欺,和睦相处,相互帮助”的良好村风。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村中家家守法,人人勤劳。当了10多年村长的陈如楷,在村中大力创导移风易俗,提倡各家各户有红白事所有人都要出来帮忙。

  陈如楷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下山陈村的荣誉:1999年获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称号,1990年代前后文昌最早的文明村之一……在该村文化室的墙上,挂着该村获得的全国、省、市(县)20多块(面)先进奖牌、奖匾、奖状及锦旗。

  陈如楷说,以前“去番”人多,华侨返乡做了贡献,眼下外出工作、打工的人更多,希望后辈青年能继承优良传统,将村庄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文/记者 吴棉 图/记者 宋国强)

[作者:杨凯淇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