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27日电(记者徐蕊 韩洁)中国社科院财经财经战略研究院27日在北京发布了2007年-2012年6个年度的《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报告》,首次对全国层面公共财政建设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
这份报告由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历时8年研究完成。课题组组长、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这份报告旨在建立能够标识公共财政建设前行方向的‘路线图’,刻画公共财政建设既有进程的‘考评卷’。”
中国公共财政建设指标体系,由综合指数、四大分项指数、十大因素指数、38个二级指标和88个具体评价指标构成。
报告显示,从综合指数来看,2012报告年度,中国公共财政建设综合指数的得分为66.67,比2007报告年度的62.37提高4.30。总体看,反映出6年中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财经战略研究院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介绍:“指标体系中的因素指数共有十个:政府干预度、财政非营利化、财政收支集中度、财政法治化、财政民主化、分权规范度、财政均等化、可持续性、绩效改善度和财政国际化。”
报告显示,这十大因素指标中,累计增幅最大的是可持续性指标,达到了53.25%。这一指标反映财政对资源、生态的补偿及财政风险状况。其次是政府干预度,累计增幅21.62%。
张斌说:“政府干预度反映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和收入分配方面对市场进行干预的有效性。这些年我国财政不断向民生倾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新农合等都反映出社会保障上的进步较大。”
此外,2012报告年度中,财政均等化的具体评价指标中,得分最高的是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均等化,其次是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得分最低的是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
值得注意的是,十大因素指标中,非营利化是2012报告年度与2007报告年度相比唯一得分累计下降的指标,这一指标是衡量财政退出竞争性行业的情况。
“综合来看,我国6年来的公共财政建设是不断改善和稳步提升的过程。除了2011年稍有波动,这主要由于非营利指标的反方向变化,总体呈上升的态势。但其中伴随着结构发展的不平衡,有些指标前进速度块,有些指标前进速度慢,要从中找到发展的瓶颈加以解决,推动我国宏观政策的设计和质量的改善。”高培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