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夜晚八点,大沙河两岸漆黑一团,几只萤火虫飞来飘去。当确定最后几位村民已经上岸,老船工万其珍系好缆绳,借着手电的光跌跌撞撞的向山顶走去,他要到一里外的大儿子家里吃晚饭,然后再回到渡口的小屋守夜,以方便夜渡的村民。
次日清晨五点,薄雾笼罩的大沙河渡口又开始活跃起来, “万师傅,过河!”万其珍应声撑开竹篙,大约10多分钟一趟,小船在两岸间穿行,一拨一拨的村民被接送过河……
在鄂西武陵山区深处,湖北省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有一户万姓人家祖辈四代人,坚守一个承诺,一百多年来“不收一文钱”为村民义务摆渡。
清末1877年,万其珍的爷爷万作柱为躲兵役,举家迁到了大沙河村,得到了村民的热心帮助。为报邻里关爱之恩,有渡船经验的万作柱自造木筏,为村民摆渡,并许下诺言:不向村民收取一文钱。
万家坚守承诺,无私助乡里。1949年,年迈的万作柱病逝前又嘱咐两个儿子要守住这个“诺言”。万其珍的父亲作为长子,担起重任继续着万家的义渡,一直到去世。其后,万其珍的叔叔接班,直到病死在渡口旁。1995年,万其珍接过了蒿杆,成了万家“义渡”的第三代船工,万其珍风雨无阻坚守渡口十七年。
“家和庄稼地一河相隔,如果没有船过河,日子都不知道怎么过。”村民崔竹清的田地在河的对岸。每天他和妻子都要乘万其珍的船到对岸种田、割草。大沙河村因河而得名,村口有一条大沙河,水面宽约150米,最深处超过了50米,滔滔河水阻碍了村民们的出行。村民渡河时间不固定,只要有人喊“过河”,万其珍就会摇船过来,哪怕一次只有一个人。为方便渡船,他还在渡口搭建了一间十平方米的茅屋。2006年7月,万其珍病了一个多月,他便把在外打工的儿子从广州叫回来撑船。
现在,万其珍已年过七旬,儿子万方权已经不再外出打工,经常前来帮忙撑船,他已经成为万家义渡的第四代船工。(记者 吕廷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