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母亲得知儿子是GAY痛哭:我接受不了他男友

2012-05-17 11:00:00 来源: 大河网 
字号  

  他们的将来——如何向家人、社会交代?

  对于年轻的GAY来说,“将来”是个非常沉重和令人焦虑的字眼。

  摆在他们面前的,无非两条路——出柜,勇敢向家人坦白自己的性取向;结婚,给家人和社会一个交代。而后一条路,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可朋坦诚地说,对于将来,他有非常明晰的设想。“我想找一个拉拉(女同性恋者)‘形婚’,最好是P(女同性恋者中偏女性的一方),如果双方都有这个想法,我们可以一起生个孩子”。

  可朋想买两套挨着的房子,或是门对门,或是楼上楼下,一套让形婚对象和她的伴侣住,另一套自己和伴侣同住。平时各人有各人的生活,如果有双方的亲戚往来时,就暂时伪装成住在一起。

  “等到大家都老了,情感和性需求相对淡了,我们和孩子可以真正生活在一起,互相做伴,孩子也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这样的设想,听起来很美,可是实施起来似乎并不那么容易。

  而在另一个我了解的故事中,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从来不知道同志的圈子,也没接触同类的渠道,一辈子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和性需求。直到有一天,他从媒体上看到了河南公益先锋组织的报道,打来电话号啕大哭。

  与志愿者交谈之后,他勇敢地向老伴坦白了自己的性取向,而老伴凭着几十年的亲情包容了他,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位老先生最终成为公益先锋组织的一名志愿者。

  “这位老先生的经历能代表相当一部分同志的生活,为了给社会一个交代,他们终其一生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和欲望。”

  他们的希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彻底消除恐同

  作为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李银河女士一直倡导“同性婚姻合法化”,得到同志圈的普遍尊重。但河南公益先锋组织的负责人何胜南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我从来不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何胜南说,如果社会的开放度、包容度不够,即使同性婚姻合法化得以实现,也不可能有很多同志真的站出来结婚,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和性伴侣,他们依然会遭到歧视。

  消除恐同,最根本的办法是社会的进步和包容,“举个例子来说,二三十年前,青年男女在公共场合做出勾肩搭背的亲密举止,都会被人侧目视之,甚至受到谴责,现在呢?拉拉手,搂搂肩,抱抱腰,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

  所以,消除恐同,最需要的并不是法律的支持,而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动摇。而这种观念的动摇,需要的是则是时间,“没有一代两代人的努力,恐同现象不会彻底消除”。

[作者:李砚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