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型农民求解“三农”两难
“三农”问题近年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不仅确立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而且连续九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具体措施,使农业农村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粮食产量实现“八连增”,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面貌加快改善,“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
不过由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在逐渐缓解了一个阶段的难题之后,新一阶段的难题又开始凸现出来。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前不久发表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一文中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主要是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一些地方农忙季节缺人手问题越来越突出、务农劳动力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农业兼业化副业化越来越普遍。“谁来种地”“地怎么种”日益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现在,我国的农民工已经超过了2亿,这2亿人从农村进入城市,离开农业从事二、三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他们自己,也从这一过程中受益颇多,最直接的就是,如今在农民的收入构成中,务工收入已经超过40%。不过,从农业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外流带来的影响则要复杂得多。一方面,2亿农民工就意味着2亿劳动力从农业这个产业流出,而且流出的劳动力是在文化、技能、视野上占优势的农民,这导致务农群体的整体素质处于不断下降之中,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务农人数的减少又是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前提,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也为新型农民的发育和壮大提供了空间。于是,我们在看待“农民进城”这个问题上,显得有些左右为难。
这样的两难在当前“三农”工作中时常要面对,比如资本下乡。有人说,既然务农的劳动力成了问题,为何不鼓励城市资本、工商资本直接参与农业的生产经营,以资本的强势聚拢资源、发展生产,既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难题,又快速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单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这不失为一计良策。但从“三农”全局看,我们还须谨慎对待。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明确表示,我们鼓励工商资本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服务,鼓励开展农产品的加工营销,鼓励开发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没有能力开发的闲置资源,但不鼓励工商资本长时间大规模地直接参与农业经营。一些地方的实践也表明,一些工商资本下乡之后,在解决农业效率问题的同时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
此外,如何兼顾粮食安全与农民收益,其中也有两难的意味。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时刻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而对农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收益。政府希望农民对每一块土地都精心耕种,精心呵护,努力尝试每一种能够提高产量的技术和方法。农民则有自己行事的逻辑,不少人让土地撂荒进入城市打工,或者把能种两季粮食的田地改种一季,腾出时间投入报酬更高的行业。显然,这些行为有助于农民增收,但不利于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近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取消农业税、补贴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等等,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这个两难问题,但仍需要寻求根本的解决办法。
怎么办?仿佛“三农”问题全都纠结在一起,无处着手。其实不是,培育新型农民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当下,农业本身正迎来发展机会。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预言,投资农业,“钱景”无限。在国内,一些IT巨头也纷纷把目光投向农业:网易CEO丁磊计划投资3亿元养猪,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决定租赁5000亩土地种大米……当然,他们所从事的农业是用现代种养技术、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包装过的农业,他们的产品是生态猪、有机米,与人们对安全食品的巨大需求直接对接,展现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不过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这种现代农业生产他们难以开展或者参与,不仅由于资金的限制,更由于他们自身能力的局限。这凸现了培育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较强的新型农民的重要性,也为解决“三农”两难问题带来启发——在现代农业大发展的契机中,新型农民完全可以获取高收益。因此,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扶持新型农民,不仅可以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避免资本下乡带来的风险,也为实现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带来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对新型农民的理解不能简单化,不能把培育新型农民简单等同于推进规模经营。在当前,应重点培养生产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发展带头人,特别是着力培养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种养大户、农机能手、动物防疫员、大学生村官等主体,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充足和丰富的人才保障。半月谈记者 高远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