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现代农业现人才荒 培育新型农民求解"三农"两难

2012-03-27 10:31:00 来源: 半月谈网 
字号  

  “年年讲,年年有人出问题”

  留守农业的老年人多是有着几十年种地经验的“老把式”,他们成为农业主力军虽然带来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导致知识结构固化老化、学习能力差等现实问题。

  黑龙江省农科院副研究员张国民认为,在基层农业技术知识培训中,接受培训的农民以50岁以上的“老把式”居多,即便有好的种植方法和技术,他们也很难学好。“农民多愿意接受一些实用性技术,特别是那些应用之后能够马上见效的培训内容。”

  定陶县农业技术推广学校校长李振勇对此也深有体会。他说,给上了岁数的人讲授新技术难度很大,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才相信,光靠嘴说他们很难理解,这也跟老一辈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有很大关系。

  定陶县滨河办事处李王庄村村民侯正玉前几年种粮一直都是小麦返青期就施氮肥。“当时俺觉得早施肥挺好的,都用了好多年了,可是秋收后一算账,打的粮食却没有邻居多。”侯正玉说,后来才弄明白,氮肥施早了,小麦前期易旺长,后期易倒伏,“吃过亏,俺才弄明白‘氮肥后移’这个词是啥意思”。

  近几年,黄淮一带玉米主产区灰飞虱病虫害处于上升期,常发生在小麦生长后期、玉米苗期,造成玉米“粗缩病”并最终减产,可是一些病虫害防治方法“年年讲,年年有人出问题”。

  李振勇说,有些“老把式”不认晚播的理儿,在小麦没有收割之前就套种玉米,认为这样生长期才足够长,结果套种期正是灰飞虱病虫害多发期,最终导致玉米减产。有不明就里的村民还会找农业部门索赔,认为咱推广的种子不好,其实完全与种子无关,只要适当晚播就能避开这种病害。

  “要发展现代农业,非新型农民不行”

  “年轻人都出去了,种田的人新老一代接不上,我的儿子闺女都不愿意种田了!真拿这些年轻人没办法。”一想起家里的几亩耕地“后继无人”,江苏省阜宁县东沟镇66岁的张林发就愁眉不展,“我们这些老年人,想把地种好越来越难了。”

  阜宁县东沟镇62岁的返聘农技人员张必根说,镇里农技人员10年前有10个,如今只有3个,最年轻的也50岁了,队伍建设跟不上。再过几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恐怕都没人会了。农民的老化同样严重,工作越来越难开展。

  江苏东海县的部分农技人员也反映,当地在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但是相关技术和肥料发放下去,未必会被真正采用——老一辈农民的种植心理和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状让新技术推广举步维艰。

  在黑龙江海伦市,南华村的农民王益生虽然种了100多亩大豆,但他对农业技术的了解并不多,只希望能够有好的品种和适宜的化肥使用就行。“海伦市场上有100多个大豆品种,每年种什么品种全凭自己感觉和看周围农民种的效果。”王益生说,每个品种的说明书上都介绍高产,我们没什么文化,无法分辨清楚。

  菏泽市郓城县农技推广站站长朱以发认为,老一辈农民知识已严重老化,推广良种良法和新肥料经常不接受,特别是一些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只认自己的老经验、老品种,很难改变。“要发展现代农业,非新型农民不行。”朱以发说。半月谈记者 魏圣曜 管建涛 陈刚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