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土地 不一样的生活
探路城乡统筹发展
目前我国最大的发展差距仍然是城乡差距,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
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东部发达省市孜孜以求,让农民在一样的土地上演绎不一样的生活。
今年68岁的贾绍武一直生活在天津市东丽区华明镇。通过宅基地换房,他和老伴2008年从赤土村80多平方米的几间平房,搬到了华明镇旭园小区居住,78平方米的两室一厅,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除了享受医疗保险,他和老伴每人每月还能拿到650元养老金。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华明镇作为反映农村城市化题材的案例,入选城市最佳实践区,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推进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
通过“宅基地换房”节省出大片的土地,一部分复耕,实现土地占补平衡,另一部分则用于开发建设,实现资金平衡。天津的破题之术,在东部颇具代表性。
2011年,天津市4批47个示范小城镇、村试点项目扎实推进,新开工农民住房1000万平方米,累计竣工1800万平方米,40万名农民喜迁新居。
农民“上楼”之后怎么办?如何避免“农具上楼”之类的伪城市化,让农民真正安居乐业?
天津的探索是:以示范小城镇建设为抓手,实行农民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联动发展。通过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腾笼换鸟”,在不新占耕地的同时引进二、三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三区联动”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也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
2011年,天津31个区县示范工业园区累计签约项目1335项,总投资超过4300亿元,800个区县重大项目全部开工,新增设施农业11.6万亩,建成2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100个现代畜牧养殖示范园区和55个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这些都成为保障小城镇农民就业、推动区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好经”也怕被念歪。如何切实避免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大规模拆并村庄,赶农民“上楼”?
“我们的整村搬迁,原则是政府规划,群众自愿。”浙江省诸暨市店口镇党委书记张壮雄说,今年我们改革拆迁模式,村里是甲方,老百姓是乙方,政府是第三方作仲裁,置换出来的土地全部还给老百姓。
把基本农田保护与土地整治、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江苏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将农村居民迁移到城镇,腾出土地建设大面积、高标准农田,实现“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效益集显”。
2011年,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城市化率已分别达到62%、61%、66%左右。我国城市化率最高的区域,东部当仁不让。
当然,东部广大干部群众也十分清楚,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并不是要把农村全部变为城市,而是要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大拆大建,把农村变成城市,上海浦东选择了另一路径:通过公共财政投入让农民得到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和更加均衡的公共服务,“让农村更像农村”。例如,浦东将镇一级的卫生院收归区里管理,即便贫富差距较大的镇也能享受均等的卫生服务。
在东部发达省市,虽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高,但“三农”的基础地位不仅没改变,而且更加突出。
江苏提出,力争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山东健全资源要素向“三农”倾斜配置机制和“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11年各级财政“三农”支出达到1885.6亿元,增长31.1%。
浙江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天津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一体化……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东部竞相发力。
从“单极突进”走向齐头并进,东部城乡统筹成效明显。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幅;浙江农民收入连续27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7年的2.49∶1降低至2.37∶1。
“农业农村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成为东部这些年最流行的标签。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